本版导读
“金字招牌”背后的泪痕
——西安一饮食店打工者的控诉
“梦在美食城”金光闪闪的招牌引人注目,色香味美的众多地方小吃招徕四方食客。在西安市西郊西兰路上众多的饮食店中,它是小有名气的。然而正是这个小有名气的“美食城”它背后,不知凝聚了多少打工者的血泪。
动辄炒“鱿鱼”
1月11日晚上,记者采访了来自甘肃平凉到该店打工的小王,他家在平凉农村,去年和16岁的弟弟,起来到西安打工,这家饮食城的李老板将哥俩都留了下来,他在前堂打扫卫生,弟弟在厨房洗碗,说好每月管吃管住200元工资。干满一个月,刚要发工资时,老板对他们说,现在要办“暂住证”,每人要交300元钱,两人一共600元,已给派出所了,要从他哥俩工资中扣回。一算账,二人不但白干一月,反倒欠老板200元。但奇怪的是,三天后当地派出所查“暂住证”时,老板让他们躲在厕所里,等人走了后才让出来。不懂事的小弟怯怯地问老板,暂住证的钱都交了,为啥还让他们躲?老板不由分说地破口大骂了一顿,立马炒了他的“鱿鱼”。如今这个未满16岁的小弟弟到团结路一家烤肉摊夜市打工,条件是:只管饭,不给工钱。
苛刻的“店规”
小李是陕南到西安来打工的女服务员,这位高中生在店里干的是端盘子和收拾台面的活计。听说有记者采访,便凑上来伤心、气愤地讲了她经历的一件事。
去年夏天,从厨房上菜时一只苍蝇落在了菜上,平时这也是很经常的事,但这次却闯了大祸,因为招待的是老板娘的一帮子朋友,挑剔的客人便借势得理不饶人;老板娘大骂一通后,竟然硬让她把落在菜上的苍蝇吃了,不然就要从工资中扣掉这个38元的菜钱!苍蝇虽然在众多工友的劝说下没有吃,但38元钱最终还是扣了。加上打了两个价值1元的玻璃杯子,按店规每个扣5元,那月她只拿了102元工资。
现代“包身工”
刘权是从安徽到西安这家美食城打工的,戴一副眼镜,说起话来颇有几分斯文,看样子也是一位读书人。他说,夏衍的“包身工”是童工的血泪史,谁知解放了几十年,这种现象目前仍然存在。按道理打工的和老板应该互敬互爱,人人平等,但在这里老板把人吭死都没人管。“春风不度玉门关”,现代的法律和文明春风却吹不进这些店的后院。老板的话就是“圣旨”,店里打工的每天干到晚上12点,一干完,他就命令大家睡觉,把七八个小工锁到一间房里,叫你插翅难飞!还苛刻地规定:不准上街玩,不准看电影,不准看电视。打着试工的幌子,一些不明真相的新工进店干一个月后,又以种种借口解雇,工资分文不给。现在马上年关将至,老板说,过年不让回家,工资要正月初十方能发,大家干了一年,连回家团圆都不行。他说时,泪水在他眼里打转,记者心里也酸酸的。采访结束后,记者看到“美食城”的招牌在昏暗的灯光下,依然闪亮,但有谁能知道它的背后有多少打工者的血和辛酸泪呢?
本报记者 龙仁生
编后
旧历“年关”时节编完这篇稿子,编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方面是对店老板黑心肠的无比愤怒;另一方面是对打工者的悲惨境地的无限同情。
编发此稿不图“卖点”只求为打工者说句公道话。“不欺侮下苦人”,是人的一种美德。然而,满脑子赚钱使一些人的良知逐渐泯灭,在此,我们呼吁人们能站出来鞭笞丑恶,帮助弱者,让那些昧良心挣黑钱的老板们无立身之地。同时,也提醒广大出外打工者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切黑老板都是纸老虎,只要你壮起胆,拿起法律武器,不相信哪个纸老板不会落荒而走。
快过年了,相信众多打工者能讨回公道,拿到工钱,圆一年的打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