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昆虫小世界 生态大问题
杨凌昆虫博物馆侧记
一曲哀怨的《梁祝》勾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那翩翩起舞的彩蝶,久久萦绕在人们心间,成为爱的象征。自然界中的蝴蝶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昆虫界岂止蝴蝶被人喜爱,蚕,这位“纺织能手”,它织成的丝成了“丝绸之路”开通的原始动机。大自然是这般神奇,昆虫不仅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不可分,而且同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无数文人墨客把昆虫引入诗词画卷,几多艺术家从蝶舞蜂鸣中获得创作的灵感,蚕丝架起东西方之间的桥梁,云南的蝴蝶会引来了不同肤色的朋友。走进位于杨凌农科城西北林农科技大学校内周尧老先生的昆虫博物馆我似乎读懂了昆虫语言,也看到了造物主的万般神奇。
灰白色的石头上,记录了一只蜻蜓的印记,这只蜻蜓诞生于3亿多年前,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要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它被发现,恐怕,至今它还躺在深深的地层中间。瞧,这幅照片中的螳螂含情脉脉,可它并不温柔。螳螂的足部属于捕捉足,捕捉猎物易如反掌。看见它,让人立刻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猎蝽那样子有些可怕,解说词旁,一句“别碰我,我并不温柔”给它的样子做了绝好的注脚。
百只彩蝶,似乎不满足于静静待在展馆内,依附在一面玻璃墙上,窥视着来往参观的人们。小蚂蚁亦不甘寂寞,在大屏幕投影的VCD画面中进进出出,好动的他们,无意中播撒了很多的种子,许多植物易地生长,得归功于蚂蚁的功劳,它还是一个称职的天气预报员呢。
“妈妈,这是臭板虫。”以臭闻名的它,在小孩子嘴里轻易喊出,惹得参观的人们窃笑不已。有许多人来参观时带着孩子,其目的是给孩子上一堂科普教育课。整个昆虫博物馆从昆虫的起源陈列起,以实物、光电、照片等形式向人们展示了昆虫世界。人们参观的同时,也渐渐了解了昆虫博物馆的创立者——著名的昆虫学家周尧老先生。这位1912年出生的浙江人,1939年应聘到西北农学院任昆虫学教授,收集了大量昆虫标本,培养了千余名大学生和一批硕、博士,他的爱国心、报国情,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激励着人们。驻足昆虫博物馆,在观赏昆虫标本时,人们又有一种遗憾飘在心头。周尧老先生收集了众多的昆虫标本,一些昆虫在现代已销声匿迹,人类的现代生活无情地打破了它们生存的链条,现代人只能从图片上、标本上一睹这些昆虫的“面容”。如果人类再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如果人类因破坏地球而最终导致自己的消失,又会对地球有何影响?残酷的环境使一些倔强的小生物顽强生存,它们仍会“统治”世界,最终受害者是人类。好在重视环境、重视生态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我们拭目以待,企盼着生态环境日见好转,希望重新看到濒临绝种的生物活跃在地球之上。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