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子校改革 欲求突破
企办学校的改革实质上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与企业之间“包”与“靠”的关系,即政府不再办企业,企业也不再办社会,把倒置了的政企职能重新更正起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已明确提出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是大多数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的迫切需要。看来,分离是大势所趋、分离是希望所在,而由此产生的冲击却如海啸地震般时而推动着企办中小学的改革乘风向前,时而又使企业的领导和学校的教职工对如何走好这漫漫长路产生困惑。
自1996年以来,陕西也和全国很多省市一样迈开了分离的步伐。由于企业所处的地区、归属、规模、效益及所办的中小学的情况不同,分离的形式、模式也多种多样,但无论是采取“企有民办”模式还是采取“企办民助”模式或是组建行业教育集团等模式进行办学体制改革,陕西的企办学校也主要还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分离,交给政府的步子几乎还没有迈开。从全国整个情况来看,交给政府接收的“分离”步子很慢,到1997年分离数仅占1.7%,这两三年进展也不大,预计达10%。因而有关大中城市企办学校要在20世纪末,全部交给政府的消息,也并没有给一路摸爬滚打的企办学校带来多大的反响。一位从事企办中小学管理已有15年之久的业内人士在分析这种情况时认为,认识问题虽然重要,但条件不成熟,政策不配套,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等没有很好解决是政府与企办学校没能“速配成对”的主要原因。
从大部分企业的角度来考虑,他们对将子校交给政府缺乏内在动力。其原因是学校是企业的一面招牌,尤其是那些规模大、质量好、声誉高的学校更已成为树立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知名度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多数学校已在企业内部分离,有的正在进行“企办民助”或“企有民办”的办学体制改革,企业的投入逐年减少,负担已经减轻。如果现在把学校交给政府,倘若没有政策方面的倾斜及优惠条件,那将会更加重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有些企业担心学校交给所在县区后收费提高,质量下降,不能很好为职工服务。加上政府办学的经费也不能保证,拖欠教职工工资的事时有发生,这些都让企业特别是教职工放心不下。尽管他们也认识到学校应该交出去,但都不愿在自己手里去做有伤职工利益的事情。另外,有些企业考虑到几十年来与子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等因素,更是难舍难分,不愿无偿整体交出校产,也是你热我冷的缘故。
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对接收企办学校都有所表示,但没有积极性,其原因主要是经费问题。陕西企办学校不但数量多,而且规模大,所需经费也较大,单西安市就有201所企办学校,年需经费是2.1亿元,占全市年可支配资金的1/5。经济落后的陕西财政能否拿出钱来接管,显然并不是轻易而为之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的观点、思路、模式、进程不一致,造成政府接收企办学校或者只说不动进展缓慢,或者草率行事,引起混乱。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子校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无经验捷径可寻,这就意味着从长远来看,将企办学校交由政府接管,是明智之举。但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来看,在企业及其子校的认识还不到位,各级政府还没有充足的财力全部、一次性接收的情况下,企业和子校以多种形式寻求支持和发展无疑是在漫漫征途中积极进取的表现,只希望在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寻觅中尽早有更多的来自政府的扶助和关怀。
本报记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