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斗地心作碑
——省水电工程局一处项目部奋战黑河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建设纪实
走进秦岭北麓大山深处的黑河工地,迎面便是雄厚展阔的拦河大坝,斩山劈水,巍立河口,将660万古城人民为之翘首以盼、望穿秋水十年的“黑河甘露”尽收腹中。它傲然向大自然宣布:每每盛夏都市居民提着塑料桶焦渴期待、企业机关因缺水停产而欲哭无泪的景况将彻底的成为历史。
吃水不忘挖井人,立于大坝之巅,人们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了承担大坝心墙填筑项目的省水电工程局一处。正是这支在青海李家峡、老挝南累克水电站等国内外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取得业绩的队伍,在黑河建设与天地比高、与洪水赛跑,战功赫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坝的建设史是一部陕工局一处人以人为本,科技先导的创造史;是一部一处人战天斗地、抗争自然的战斗史;是一部一处人背水而战、以心筑碑的荣誉史……
迎难而进 高瞻远瞩谋大略
1999年,因出色完成多项“急难险重”任务所赢得的良好信誉,一处项目部承担了大坝心墙的填筑施工。世纪之交,他们将面对的是:高130m,顶长448m,居国内同类坝型第一的粘土心墙的建设——这是一项控制土石坝整个工程进度和质量关键项目。
在人们眼里,土是非常普通的。但事实上,黑河大坝心墙所要求的209万m3土料是具有合适含水量、干密度、高塑、低渗透和非分散等特性。而由于地质的缘故,黑河坝区土料土性严重超标,每一方要经过多次重复土性调整,直至各类技术指标达到标准才能使用,一旦天阴下雨,施工将无法继续。工期、质量、效益与信誉风险时刻存在。
承接任务后,在原项目经理孙剑峰、副经理范亦农的带领下,一处迅速调整生产战略,调配机械设备,部署精兵强将,克服种种困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建设之中。李建国书记多次到黑河工地的视察更是激励了职工的干劲。开工第一个月就完成大坝填筑4.7万方,在黑河工地创造了进点快、开工快、进度快的“三快”,显示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好事注定多磨。正当一处人的战斗热情达到高潮,大雨却几天几夜没头没脑地下。刚调整好的土料,稍一见雨,含水量指标就超标,就得马上翻凉,施工举步维艰,土料供应十分紧张。土料跟不上,坝壳料、导流洞封堵施工顿时停了工。加之汛期即将来临,如到年底大坝上不了490高程,洪水涨过坝面发生洪灾,下游西安、咸阳几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将受到直接的威胁,形势十分危急。一时间,业主的不满、上级的诘问、兄弟处队的怨言、职工的不满如针刺一样扎在一处项目部领导的心里。
“能不能安全度汛、按时实现封堵,省委李建国书记和西安人民看着工程局,李海石局长和工地二千多名职工在看着你们啊!”时刻关心心墙建设,深受广大职工爱戴的施工付总指挥、省水电工程局副局长党立本要求一处要不讲任何理由保证按期拿下任务。当着老领导的面,现任项目经理范亦农拍着胸脯坚决表示:请省市领导、业主、局领导、各兄弟建设单位放心,一处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钉子项目拿下,不拖大家的后腿!
在困难与风险面前,只有儒夫才会选择逃避。站在对660万西安人民安危负责,尽快改善陕西投资环境,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高度上,一处项目部提出了“高质量、高进度、高效益”的“三高”目标。“科技引路、管理推动、企文保障”的十二字保障措施和“集中优势、紧抓时机、强势出击、速战速决”的十六字施工原则,从战略上统一了思想,并喊出了“抓晴天、抢阴天、战雨天,誓保大坝安全渡汛”的战斗口号。
科技引路 牛刀小试尝胜果
承诺如千金。临头的大雨和艰难的处境使一处项目部领导认识到:只有采取防雨措施和新的填筑手段,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于是,一处项目部成立了土料防雨技术攻关小组,深入土场,了解施工情况,加大取样密度,掌握更为详尽的信息,不断的摸索、总结经验。他们发现武Ⅱ土场高含水与低含水土料分布规律明显,如将传统的翻晒改为高低含水量土料混拌掺中和的方法,可以直接得到合适的上坝土料,经测试中心碾压试验证明,效果良好。这一发现,使土料制备效率提高了5倍,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短期内土料的大量制备问题。另外,针对阴雨天,他们提出简单易行的土场覆盖、建立土场排水系统等新办法,亦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这些技术措施的应用,缩短了土料的生产周期,提高了效率和利用率,在一定程度突破了天雨的“瓶颈”制约。此外,针对天雨,一处人还巧妙的安排时间、人力与机械,晴天全速运转,阴天尽力施工,并抓紧休整,养足精神,准备晴天大干。尽量减低天雨对施工的影响程度。
雨过天晴土场工地上,犁铧机走过之处,一片黄灿灿土料翻滚而出。测试员紧急测试,并发出操作指令:推土机左右开弓,推拌混合;30多辆大型运输设备如同一条项链上滚动的红色珍珠,你追我赶,如蚁流动,演绎出一副副动人的场景。
老天不负劳作之人。99年底,一处项目部在土源严重不足、天雨影响极大,有效工作时间仅为设计时间60%的情况下,依靠科技,战天斗地,多方挖潜,累计上土7.4万m3,日平均强度达到2695m3,提前将大坝填筑到490高程。
望着升高的大坝,业主放心了;看着任务完成,上级领导放心了;拿着奖金,职工开心了……。
创新管理 高效优质创奇迹
新世纪迈着稳健的步伐到来了。时值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响彻全国,凭直觉,一处项目部的领导们清楚的感到,一场必须吃更多的苦、流更多的、汗以更大的手笔来应对的挑战即将来临。
果不其然,2月8日,李建国书记在春节慰问时明确的提出了2000年11月黑河枢纽工程下闸蓄水、2001年底建成受益的目标。2月22日,陕西省水电工程局在黑河工地召开了动员会,与一处项目部签订了《军令状》,要求一处项目部全年必须将大坝心墙填筑到546高程,否则,就会影响工程全局。
天气及其它因素虽千变万变,活却总是人干出来的,是人操纵机械干出来的,是人在经过组织管理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效能干出来的。时已出任项目经理部经理的范亦农又一次把注意力放到了管理之上。抓管理、抓人力、抓设备,一个革命式的管理变革思路清晰的提炼了出来,2000年“七大革新工程”诞生了。
一是在内部挖潜的基础上借用社会人力设备资源,为我所用。二是形成四条生产线,保证日供应土料强度在6000方以上。三是在进度这一“政治”目标实现后,坚决把经济效益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首位。以成本管理为切入点,以管好用好机械设备为突破口,在单车成本排队公示制度的基础上,推行单机(车)成本核算,将机车消耗与司驾人员的工资收益联系起来。利用经济杠杆解决单车成本高的问题,积极推行集约化、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四是引入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实行定岗、定人、定职责,保证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作适当的事,将人力成本控制到最低点。五是突破固定分配政策,实行完全绩效薪酬制,所有人员的个人收益与产量联系起来,各生产单元内部自由谈判分配,项目部不干涉,真正做到“多劳多得”,用经济杠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六是实行事务公开。将企业生产经营、劳务分包、考勤考核、食堂经营以及内各项重大支出方面的情况,随时向全体职工公开,让职工干明白活,做明白事,拿明白钱,使干群同心同德、相互支持。做到全员管理、全员算帐,努力提高效率和效益。七是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奖优罚劣,形成竞争态势。
“一流的质量是一流工程的灵魂,是一流企业的基石,是一流队伍的饭碗”作为质量第一负责人,项目经理范亦农经常开展质量创优教育。要求在质量管理上,做到两个“三不”。即在总体意识上,讲效率不以弱化质量标准为代价;赶工期不与施工规范、质量要求争时间;降消耗不在质量标准上抠成本。在工作程序上,多头参与质量管理,即土场不提供不合格的土料,司机不运送不合格的土料,不讲任何理由运回已上坝的废土料。在实践中,制定了3万多字的质量规范与作业标准,实实在在的将质量落实了管理工作的实处。
2000年2月23日,一处项目部召开了动员大会;3月1日,所需的45辆设备先后到达工地;3月5日,四条生产线形成,施工方案全面落实,经碾压试验效果良好;3月7日,人员岗位调整到位,单机车核算工作开始启动,成本管理进入实施阶段……
一处项目部创造了一个国企内部革新的高速度。
革新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到年底,一处项目部出人们预料地胜利完成大坝粘土填筑82.5万方土料的置备上坝任务,成功的将心墙填筑到了546高程。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了100%,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套土料施工工艺与理论,填补国内外空白;创造了月上土16万m3,日最大上土强度7800m3,大坝升高16m三项工程局筑坝史上新纪录;设备管理取得了突破,成本连续以3%的速度下降。一处项目部把黑河工地变成了局长李海石要求的“不但要出效益,而且出人才、树形象、立牌子”的水利建设工地。一处项目部在黑河创造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也被推广。
11月29日,在心墙填筑速度得到保证后,封堵导流洞如期实现,在新千年给古城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揭开了黑河建设的新篇章。除了不尽的荣誉,一处人又一次占领了制高点。
再接再厉 西部开发排头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老迷人的青山绿水永远记住一处人的信念:迎难而上、变革求生;即将完工的大坝,也将会深深的镌刻着一处人的精神:开拓创新、求实奋进。再一次伫立大坝之巅,人们仿佛看到一处这支驰骋纵横、勇往直前的劲旅,傲立于西部开发潮头,再展“水电铁军”风采的雄姿。 (潜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