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2月01日
综合新闻
02

送稿感言

一般而言,业余作者之稿件要到达编辑手中,通常是邮寄或者径送。缘于邮资飞涨,我遂改寄稿为送稿。好在目下几乎所有报刊都不拒绝送稿,因而我常常在不贻误本职工作之暇,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奔报社送稿。我发稿量不大,写稿量却较大。要是寄,那微薄的收入的确不堪负重。说白了,我送稿的主要动机,就是节约邮资,而并非是借机与编辑拉关系,套近乎。

送稿,可谓酸甜苦辣咸……百味皆餐。譬如有次自行车与人相撞,究其怪谁,还未来得及理论,那小子已扬长而去。我的小腿不仅受了伤,而且自行车前叉变形,又断了几根条,修理费花了七八元,你说省邮资,又能省到哪里去呢?还有去时天晴,归途淋雨,或者人刚走,家里来人找……这些姑且勿论。有的编辑,尤其是年轻女编辑,以衣以貌以年龄取人,见咱这寒酸样儿,稿件拿在手中,或不屑一顾,或一目十行,就说:“这种稿子这里不能用!”几乎再无下言,咱只好走人。有的编辑,稿件放在他桌上,下次问时却说:“没有见!”有的编辑见我经常送稿,偶然也抛来几句颇含揶揄之意的话:“老李!你整天送稿也不给人家上班?”或者说:“你们经常送稿,累不累?”当然潜台词就不怎么好听了。送稿中也的确遇到了不少令人感激令人敬仰的编辑。曾经不少次,我去西安几家大报送稿,将稿件递上,他们很客气地让我坐下,当即看稿件,看完之后当场表态:“能用”,或者当即签单的也有,当面说“不能用”,或者令带回修改的也有。值得铭记的是西安某报副刊部的庞老师、郭老师,他们在编审我的有关稿件时,让我坐在旁边,边看边指出不足。甚至连写错了的字,用错了的词也都一一指正。譬如:我写“甑糕”的“甑”字,当初误写为“糟”,编辑一边查字典一边告诉我,甑糕当初是用瓦罐蒸的,所以“甑”字带“瓦”旁。

数十年间,写稿送稿,为发了稿而踌躇满志,既占据了大量的人生,也为我的人生平添了不少乐趣。因而漫谈人生,我亦从写作开言。 (李秀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