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2月22日
综合新闻
02

孔雀依旧东南飞 公司企业受青睐

大学生择业仍有盲点

本报讯 手持厚厚的一叠设计精美、打印整齐的个人“推销”材料,怀揣着盖有学校大印的成绩单,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早早等在毕业生洽谈会场外,日前,在陕西省6所高等学校召开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处处能见到这样的风景。

陕西省高校经过合并、调整,目前普通高校共有39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30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48万人,其中研究生1.8万人,普通本、专科生24万多人,成人高校在校生14万多人,其他还有8万人左右。为了做好2001年陕西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与陕西地区39所普通高校联合举办了200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供需洽谈会,设立机械电子类、土建运输类、综合类、医药类、师范类、农林类和轻工机电类等七个分会场。据统计,今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共419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50人,硕士研究生3244人,毕业的本专科毕业生有45064人,其中机械电子类17852人,土建运输类5241人,综合类7512人,医药类1750人,师范类9529人,农林类1980人,轻工机电类1200人。

如果单从表象看,着实让人兴奋一番,可如此之多的人才流向何方,又引起了人们关注。在几次洽谈会上,笔者发现,孔雀依旧东南飞,公司、科技企业门前热闹,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少有人问。在2001年农林院校毕业生洽谈会上,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的招聘摊位人气最旺,学子们纷纷递上自己的个人材料,向主管推荐自己,三家单位只用了半天时间便撤出了大厅。而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建设兵团、黑龙江一些农场等单位却门前冷清。内蒙古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过去区内留不住人才,不得不限制毕业生出去工作比例,一度达到40%。在留住区内人才的同时,他们也四处招贤,似乎收效不大。今年迫于形势,取消了限制比例,他们热忱欢迎外地学子来内蒙古工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一些农场,历来对农林类毕业生需求量较大,前几年一直是学校有多少毕业生就要多少,可现在的多数学生嫌地方偏远、条件艰苦,不愿应聘,一家单位一个上午才发出了不到十张登记表。研究单位、大专院校生活的清贫也成了学生放弃选择的首因。

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学生少有问津,公司、科技企业门前人头攒动。在秦丰农业股份公司、杨凌中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陕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邦家食品)的摊点前,一位工作人员同时接待数位学生是常事。学生们看中的是这些单位的效益和知名度,心想的是腰中的荷包丰盈。一位来自云南的农林类大学生说,现在图的就是实惠,专业对不对口已不重要。现场大多数学生迎合了这种说法。而在一些真正需要科技人才的农村一线,几乎没有学生报名。据了解,几年前分配至我省永寿、乾县、武功等县的农林类科技人才早已纷纷改行,离开了农村这块广阔天地。现实与学业的脱节,成了农林类专业学生的痼疾。 本报记者 赵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