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森林与生态环境
□文/薛海春
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普遍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高度重视。那么,什么是生态?生态就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前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生态,就没有生命,生态破坏的后果,对人类的影响比什么都可怕。如果生态平衡被打破,或者脆弱得像沙漠、戈壁一样,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受到最严峻的挑战。
要解决好生态恶化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森林问题,因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库、蓄水库、贮碳库、能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环境恶化最重要的因素是缺水,而森林却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谁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据测定,在年降雨340毫米的情况下,每公顷林地的土壤冲刷量为60公斤,而裸地则高达6750公斤,只要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少到裸地的四分之一,泥沙减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渗透力更强,一般为每小时250毫米,超过了一般降水的强度。一场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在没有森林的情况下,降水会通过江河很快流失。而在有森林的情况下,降水会通过江河很快流失。而在有森林的情况下,森林就会对降水起到充分的蓄积和重新分配作用,将其大部分变为有效水,在原有地区循环。5万亩森林所蓄的水就相当于一个百万立方米的小水库。相反,由于森林的破坏,我国水利设施就不断受到泥沙淤积。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共修建水库8万余座,目前已有三分之一被淤塞。黄河干流上的几个大水库,库容已被淤积40%。四川南充地区,共有水利设施6万多个,设计蓄水能力40亿立方米,因泥沙淤积,目前只剩下9亿立方米,损失十分惊人。所以在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林木尽伐,水泽湮枯,将来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完全可以说,要改善生态环境,就必须大力植树造林。
森林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世界,森林之中除了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外,还有苔藓、地衣、蕨类、鸟类、兽类、昆虫和微生物等。目前地球上大约500万种至3000万种生物中,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保护生态平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护森林。森林还能有效地缓解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近代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一百一十多年里由270ppm上升到350ppm,从而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发生变暖趋势。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660ppm,给全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同时导致严重的农业减产。研究表明,陆地生态系统中90%的碳自然储存于森林之中,在当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因素中,森林面积减少约占所有因素的30%至50%,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至40吨,放出氧气至30吨。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治理工业污染,促进人体健康、满足人类精神享受的作用。专家介绍:1公顷森林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700多公斤,可明显减轻工业酸雨的危害;噪声经过3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6分贝至8分贝;而城市行道林带的滞尘率更是高达70%至90%。绿化是良好环境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人们的视野中,有25%的绿色时,人的精神就会感到舒畅。
总体上说,森林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研究表明,森林的生态防护价值比直接生产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多6至10倍。当前,人类面临的所有生态环境问题,几乎都与森林的大量破坏、分布不均和质量下降密切相关;在一些比较脆弱的地区,林木稀少,环境恶化甚至成为当地群众丧失基本生产条件,长期处于贫困的主要根源。只有切实保护现有森林,大力营造新的森林,才能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生态环境面貌有个根本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