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3月19日
综合新闻
02

试飞院是我的第二故乡

2001年2月23日,一个67岁的老人,从河南登封县城关镇焦村千里迢迢地赶到试飞院伞房,寻找他的航空根

在一群陌生人中,他掏出了鲜红的跳伞证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上午,试飞院的保伞员们上班后像往常一样在接受任务、准备包伞、迎接飞行。谁也没注意到,大门在咚咚的敲门声后,被轻轻的推开了。

走进一个1.72米左右,身板刚直、稳健,上身穿着咖啡色的茄克,下身穿着蓝裤的老头,他站在办公室门口,寻视着每一个人,露出既亲切又疑惑的目光。

室内十余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他,但是谁也不认识这老头。

他是谁?

老头被人看得有点窘,他开了口。用一腔浓重的河南话说道:“同志,我40年前就在这儿保伞,老姜,姜远洲还在不?这是我的证件。”他掏出了他的离职证和跳伞证。

姜远洲是前几年退休的老同志,他认识老姜师傅,跳伞证只有保伞员们才有,八成是我们的老同志!副中队程兴平上前接过他的证件。只见鲜红的证件上写着:贾宝贤,第八研究院(试飞院60年代初的名称)职工,1961年8月下放,下边盖着八院和西安市劳动局的大印。就是我们的老同志。

他一边招呼老同志进办公室坐下,给老同志泡杯茶,一边给姜远洲的家打电话。

贾宝贤落座说:“40年了,我人在家里,心在这里,一直想着伞房,我家距少林寺不远,每年我都几次去少林寺看看,想见见咱单位的同志。40年了,一直想来看看,但一直没成行,今年终于圆了梦!昨天晚上我已到阎良,一个人在小营房转了一圈,在朗朗的明月下,隔着围墙看到我曾工作过的地方。”

这时候,退休好几年的姜远洲从家中赶来了,他一进门,两人望着怔了一分钟说:“真是老贾呀,40年没见了,是什么风将你吹来了!”

“人老了,想这老地方呀!”两位老人紧紧的拥抱在了一起,同志们的眼眶湿了。

点点滴滴航空情

贾师傅坐了一会儿,喝了一杯水说:“能否让我到保伞房中看一看,我想看看当年的老地方!”

试飞院的保伞房、晾伞楼还是1959年从11航校接过来的老样子,青砖砌成的高高的晾伞楼,长长的保伞房。

在工程师何水生的带领下,贾宝贤进了保伞房。在门内放鞋架前停住了,他说:“这里原有个水池怎么不见了?”何说:“移在门外,怕流水破坏地板。”在里边的小屋前,老贾说:“能否打开这个门?”老何打开了,贾宝贤一进去摸摸窗子,看看天花板,老何说:“怎么,这里你别有感情?”他说:“我在这个小房子住过四五年,床就南北支着,亲眼看过11航校的建设搬迁和八院的创建!这里的一砖一木都和我有感情呀!”

在十米多高的晾伞楼里,老贾说:“现在里边的设备好多了,还有机器包伞,变化真大呀!”他又在北边的窗子上找什么?摸过了一窗子,没有发现,又到第二个窗子,在下边寻找着,他指着一道有裂缝的窗边说:“你们知道这个窗子下窗中框为什么用钉子钉吗?”大家都摇摇头。“这是五十年代末一次事故留下的!那时一个保伞员上晾伞楼系伞绳,不注意安全,摔了下来,砸在窗框上砸坏了,这是一次教训呀,干活可得注意安全!”

大家探探舌说:“那时我们大的才七、八岁,十多岁,小的还没出生呢!”

贾宝贤老人又提出给他一节伞绳,一块伞布,院子里一片花叶作留念,他说:“回家了放在家中”。保伞室的同志为他找来了伞绳、伞布和一株从保伞室门前连土带泥挖出的一叶兰苗送给了他。

贾宝贤老人说:“试飞院是我的第二故乡,故土难离,我要把这泥土带回去,栽在院子里,看见它,就如同看见我们院,看见同志们!”……

(薛志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