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企改革创佳绩 周都水泥铸辉煌
——陕西岐山县祝家庄水泥厂发展纪实
凤鸣西岐百业兴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周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岐山儿女。1978年,一群耐不住寂寞的农家汉子,叮叮〓〓开山凿石,办起一座水泥厂——岐山县祝家庄水泥厂,沉寂多年的岐山山脉沸腾了!他们用箭括岭上的石灰石烧出了优质的水泥,并给它取了个名子叫“周都”。从此,“周都”牌水泥名扬三秦,获得了陕西省优质产品,陕西省乡镇企业名优产品等荣誉称号。1997年8月,国家农业部开展全国乡镇企业系统第三次水泥品质指标检测大比赛活动,结果,陕西岐山县祝家庄水泥厂在全国214个参赛同行中脱颖而出,以最高分排名第一。企业先后被授予“省级科技示范企业”、“省级先进企业”、“陕西省十大水泥明星企业”、“陕西省百强乡镇企业”等荣誉称号。2000年企业生产规模达到13万吨,比94年提高5倍多,上缴税金120万元,利税增长11%,收入比上年增长21.1%,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在乡镇企业普遍不景气的状态下,祝家庄水泥厂是怎样创造佳绩的呢?日前,记者采访了该厂,认识了一位锐意进取的乡镇企业家——梁宗柱。
其实6年前的祝家庄水泥厂生产规模很小,设备落后,虽然有过几次小扩建,但都未能形成气候。就在这种状况下,时任祝家庄镇企业办主任的梁宗柱走马上任,挑起了祝家庄水泥厂厂长的担子。新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大胆进行技术改造,将原计划投资800万元再建2万吨的生产线扩建成5万吨的生产线,这样既节约了土地又使生产区相对集中,生产规模扩大一倍多。
当时,正值国家紧缩银根。一千多万的改建资金从何而来?全厂职工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干部和党团员带头集资,并经过协商由基建单位垫支140多万元,终于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在那段日子里,梁宗柱没黑没夜地投入第一线,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困难他就去哪里帮助解决。为了节约资金他带领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安装机械设备,组织力量加工轮轴、电柜等,能自己干的就不外协加工,仅架设10万千伏供电专线一项就节约资金35万。在经历了36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一座气势不凡的立窑巍然崛起,这标志着祝家庄水泥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原计划的一千万改建资金只用了九百万元,比同类型投资规模的企业节约了一百多万元。
在成绩面前,梁宗柱没有陶醉而是一鼓作气,继续新的改革。他认为,一个好的决策人必须不断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重视用高新技术装备企业,重视培养和使用人才,重视提高全员业务技术素质。企业先后投资70多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其中投入7万多元建立微机配料系统,保证了生料配置合理均匀;投入4万多元安装自动偏头仪,节能降耗,提高熟料烧成质量;投入3万多元,安装自动包装机器,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投入50多万元安装静电除尘设备,净化环境,并且先后投资5.3万元对化验室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化验检测手段,确保产品质量。
企业要发展,技术要更新,专业人才是关键。为此,梁宗柱一班人一手抓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手抓全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几年来,先后选送6人到大专院校进修,28人(次)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培训班,52人(次)去省外参观学习。厂里还举办多期培训班,对班组长和重点岗位职工及入厂新工进行培训;同时还抓好全员岗位培训和技术练兵,全厂有100多人(次)获得职称证书、合格证书和专业证书。在抓好全员思想业务素质教育的同时,修订完善了8个“工作标准”59条“规章制度”37项“岗位责任准则”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设立质量控制点18个,检验项目32个。全质办、化验室、生产科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事先控制,严格把关,坚持“五不准”,主要把好原料、生产、成品三个关口,按照厂里的岗位总目标把质量指标层层分解到科室、车间、班组及个人,奖优罚劣,逐日严格考核,按月兑现,形成人人对质量负责,个个接受质量监督的良好局面。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关心爱护职工群众,这是梁宗柱一班人搞好企业的又一法宝。职工们的冷暖时刻挂在领导的心上,谁有困难就想方设法帮谁解决。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祝家庄水泥厂就象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周都人心胸宽广,周都人目光远大,在搞好水泥生产的同时他们与浙江仓南县合办编织袋厂,率先在全省水泥行业使用自己生产的编织袋。编织袋除满足本厂使用外还对外销售,实现年产值近400万元。此外,他们还从安徽引进资金和技术,创办了年产值达300万元的特种链条生产线,填补了西北地区的空白。仅此两个项目,增加就业人员100多名,就增收入700多万元,产生利税80多万。打破了水泥厂单一产品的经营格局,为组建周都建材企业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迈入二十一世纪的祝家庄水泥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乡镇企业劲旅。周都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