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3月23日
维权之页
03

永不停歇的“发动机”

1960年,董锡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了航天11所。从此便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这一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40多年来,他参加了10余种型号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预先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为该所研制的发动机参加发射任务始终保持100%的成功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某型号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他首次提出发动机高空特性的编制方法,改进了发动机的调整计算、提出了后效冲量的形成和减少措施,使发动机的精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减少了推力的偏差,为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某型号发动机作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初至今,他又负责了国家某重点型号发动机的预先研究工作,从接受任务到连续试验成功,从吸收、消化、分析、剖切、测绘开始,每一个环节无不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多年来,老董不仅长期担任着研究室行政职务、兼任着支部书记的工作,而且不遗余力培养航天事业的青年一代,青年人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也总是乐于向“董老师”虚心地请教,在老董的耐心指点下难题又总是一个接一个地被分解。近年来,他先后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如今均已成为技术骨干。

如今,年过六旬的董锡鉴,身负着陕西省国防科工委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部级预研先进工作者、研究生优秀导师、航天总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但他认为这些只能说明过去。而他呢,就像是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还要继续运转下去。 ■杨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