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4月16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怀念梁部长 谁让消费者低人一等? 图片新闻 劝君莫打枝头鸟 连锁经营 央视《笑傲江湖》拍摄花絮 芦河人成功打造自己的白酒名牌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4

怀念梁部长

□文/薛海春

岁月剥去黄色的尘土,时令睁开新绿的眼睛。一闪,五十年过去,林业部的牌子挂了又摘,摘了又挂,部长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梁希的名字却牢牢地镌刻在林业职工的心中,犹如黄土地上的树,根深叶茂,闪着绿色的光辉。

见过梁希的人都说,梁部长是个瘦老头儿,体重只有45公斤,浙江湖州人,出身于名门望族,早年是清末的秀才,后留学日本学林学,留学德国学林化,回国后新中国成立,担任第一任林业部长。那时林业部加部长在内总共只有12个人,可人少效率高,硬是把经纬万端的中国林业在短短的时间内理出了头绪。

1950年夏,西北军政委员会报告,修天水至宝鸡的铁路,需用大量的枕木,拟开发陕甘交界的小陇山森林。梁部长接到报告之后,眉头紧锁、寝食不安。他心里清楚,治理黄河仅仅在黄河的堤防上下功夫,功效甚微。若是中游的五大支流还是不断地将泥土冲刷下来,非但黄河的堤防失去作用,潼关以上修筑的水库也会被淤成泥库而不能控制洪水。梁部长用铅笔在地图上做了一个标记,能否找到既解决枕木,又不砍森林的办法呢?他仿佛感到黄河下游的千千万万双眼睛都在看着大西北,看着小陇山那片弥足珍贵的绿色。

走,到西北去看看。1950年9月梁部长带着林业部的一半人马,也就是6个人组成考察组,心急火燎地乘坐了货车加挂的一节车厢从北京启程来到西安。白天听西北军政委农林部的同志汇报,晚上埋头于灯下一大堆材料中,天一亮便直奔渭河。梁部长看后,充满了忧虑,他在一段文字中这样写道:“我们站在宝鸡的渭河大桥上一看,岸上岸下成了一幅连环画:两岸的山上有毫无树木庇护的梯田,岸边有宽阔的泥滩,河中则有几十丈宽几里长的沙滩,挡住了浊得象泥浆一样的流水,把渭河分成两条河道。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山上的土是这样流失的,河床是这样淤塞的,水灾是这样酿成的。”梁部长接着写道:“我们在渭河,尤其是在渭河上游极倾斜的山地上所见到的山田,他们耕了三年就放弃了,再去找一片新地开垦,这不能叫耕地,只能叫运土。他们年年拼命把土运到河里,自己所得极微,而河流则酿成极大的灾害。渭河如此,泾水如此,洛、汾、无定河都如此,黄河哪能不泛滥,哪得不成灾害?要正本清源,只有护林和造林。”可惜的是这个并不复杂的道理,认识它,接受它,中国整整用了50年的时间,有人说真正理解黄河的人并不多,但梁部长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

离开渭河,梁部长一行即赴小陇山考察,一路上搭货车、坐牛车、骑毛驴,到达秦岭林场时,在一个简易平房里召开座谈会。突然,爆破的岩石从天而降,穿破屋顶把地面砸出一个大坑,梁部长风趣地说:“今天算是见识了天上掉馅饼,不过这个馅饼还是够硬的。”招呼大家,继续开会。会议结束后骑着毛驴继续赶路,梁部长拍着毛驴依然幽默风趣地说:“老伙计,我可不是东郭先生啊,他有那么多竹简,我才只有45公斤呀。”到了小陇山,梁部长不顾白天的劳累,晚上仍然在油灯下整理资料,整整三日,早出晚归,钻密林、涉溪水。他用一根木棍敲击着身边的一株株大树的树干,说小陇山“这54万立方米木材蓄积量,就是存在银行的老本,利用时不能用老本,而应该用他的利息。森林的利息就是木材生长量。假定这里的木材平均年生长率为2.5%,那么,54万立方米材积的年生长量就是1.35万立方米。”梁部长建议停建窄轨铁路,把小陇山的经营方针由采伐森林改为重点保护和造林。决定远调东北小兴安岭的小材进关,支援大西北。这在当时是一个富有远见而大胆的决策。今天看,尤显其正确。这一决策与其说为西北人民保存了一片绿色,倒不如说为中华民族的血脉——黄河保住了一股清流。

离开小陇山的时候,同志们请梁部长题词,他略加思索,挥毫而就:“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此后不久,梁部长继续考察,把黄河中游的几条水土流失严重的支流全部考察完毕,还亲自执笔写出了调查报告,为中央政府制定治理黄河的综合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过留名,英名不朽。梁希部长,西北人民怀念您,永远怀念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