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每当我戴着助听器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我就想起了我的妈妈,不到40岁的她显得苍老、憔悴,那是因为她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了……”这是一位残疾少年在一篇作文中真实的情感表白。因为他,的确是——
母亲创造的奇迹
西安市西郊,陕西汽车齿轮厂家属院,见到孟捷(全名孟晓捷)刚打完篮球,满头是汗,正和几位球友侃NBA。他肌肤黝黑,瘦高个,稚气未脱的眼神里透出几分灵气。走进他的寝室,小小的房间里堆满书籍和体育杂志,球星画贴满四壁,有几张竟上了天花板,给人一种活力四射的运动美感。谁能料想到这样一位洋溢着生命激情的小伙子竟和残疾关联?
提及往事,孟捷母亲秦玉琴不胜感慨。
14年前,小孟捷生下来时,他还是一个正常的健康孩子,可命运就是这样充满变数,仅仅因拉肚子治疗多用了几支庆大霉素,竟将他推进了无声世界。突如其来的打击令秦玉琴不知所措,医院的诊断将秦玉琴推进了绝望的深渊:儿子耳朵听力90分贝,双耳失聪,一级残疾,无法医治。这一夜,秦玉琴失眠了,眼哭得红肿红肿,她反复自问:“儿子就这样完了吗?”“聋哑”两个字像钢针一样射向一位母亲的心灵,她无法接受那个“哑”字呀!“就算儿子耳朵真聋了,但聋人就一定是哑巴?我的儿子不应该是一个哑巴!”母性令秦玉琴对这个有缺陷的小生命生出无限怜爱。
第二天,秦玉琴即告假离开岐山蔡家坡,开始了漫漫的求医历程。1991年,古城西安许多医院的耳科医生几乎都接待过一位背着孩子求医的妇女,这就是秦玉琴,为给儿子治病,她居无定所,挑最便宜的房租,吃最简单的饭菜。在不屈的跋涉中,有人建议秦玉琴去聋哑学校康复中心试试,这时孟捷已是4岁半了,音带发音器官僵硬,接近丧失发音。康复中心成了秦玉琴最后的希望。
孟捷到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学习期间,秦玉琴每天倒两次车,全天陪着儿子,她和一群聋哑儿童整天呆在一起,一同上课一同玩,以更了解聋哑和学得更多的教育聋哑孩子的技巧。在老师的指导下,秦玉琴决心用对口型的方式换回儿子那一点点残余听力。于是无论放学路上还是回到家里甚或坐在公交车上,她看见什么教什么,嗓子喊哑了,喊得头痛恶心、口干舌燥、嘴唇出血,她还在喊,她在以伟大的母爱呼唤儿子重回有声世界。
奇迹终于出现,对秦玉琴而言一声人世间最为美妙最为动听最令人牵肠挂肚的乐音从儿子口里含混地呼出,为了这一声模糊的“a”音,秦玉琴一等就是五年呀!泪水汹涌,这一天遂成为母子俩生命中共同最珍视的一天。
为进一步让孟捷准确发唇音、舌音、鼻音,秦玉琴甚至用钢勺子顶着儿子喉咙舌根,儿子口水直流,上下颌发麻发木吃不下饭,做母亲的心痛如刀绞般。为发准“p”音,秦玉琴拿一张纸放在孟捷嘴前,纸震动,证明发音准确,为此,她将“p”读了上万遍。1991年的冬天很冷,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4度,西安市东郊秦玉琴租住的小屋寒气袭人,没有暖气,没有火炉,母子俩蜷缩在一起,秦玉琴以自己的体温呵护着孟捷冻僵的手脚,以爱的力量重塑儿子本已残疾的生命。
经过一年多语言强化训练,尽管个别字词吐音不准,但孟捷已能准确用言语表达,这在整个陕西省聋哑学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1992年,经省残联和省教委举荐,孟捷进了当时省内著名的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尝试接受常规教育。4个月之后,孟捷彻底离开“聋哑”和正常孩子坐在一起上了小学。他成绩优异,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98年还荣获第11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奖,小学作文竞赛也多次获奖。
如今的孟捷已在西安市远东中学上初二,他不但各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各项体育活动也表现突出,因此最近在学校“身边榜样”评选活动中,被同学们评为“真诚、顽强、幽默”的学习榜样。
孟捷究竟是谁?他就是那个叫秦玉琴的母亲一生创造出的一个奇迹!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