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29日
综合新闻
02

陕西的中小企业快点“走”

八十年代初,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东南沿海迅速兴起。广东顺德形成了规模化的家电企业,福建石狮则成了服装的出产地,河北的白沟成了小百货的“天下”……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他们有过辉煌,也出现了迷茫。80年代曾风光一时的许多民营企业如今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已被无情的市场淘汰。

在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陕西的中小企业与沿海和发达省市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局面。当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一支主力军的时候,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却成了多种经济发展中的“短腿”,在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了11.8%,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仅占全国的2.1%和2.19%,并且大部分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经营困难重重。而占我省国有企业总数90%以上的国有小企业情况亦不容乐观。我省国有小企业固定资产占国有企业的30%以上,职工人数占到总数的50%以上,但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经营规模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国有小企业发展缓慢,经营困难,相当数量的企业资不抵债,难以为继。

与沿海和发达省市的中小企业相比,我省中小企业产业层次低,技术、人员素质低,企业创新能力弱,竞争力弱。造成产品少科技附加值,管理水平低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以致于企业间信息不灵,重复生产,恶性竞争,最终阻碍了发展。

人才近年成为困扰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我省一家国有中型石化企业13年来一直要不到急需的焊接人才,每年分到企业的技术型大学生有一半以上流失,万不得已,企业通过给技术人员不断加薪方式“笼络”人才,并一直在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等方面给以倾斜,效果不佳。在数次的人才交流和招聘会上,多数高学历人才对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他们大多愿意去沿海城市或政府部门任职,最低目标也是大型国企。笔者曾对几十名专业非常对口的陕西籍大学生放弃本省的中小企业表示不理解。学子们有的嫌收入低,有的则对工作环境不满,有的则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表示怀疑。中小企业最大的人才危机是本企业现有人才随时有流失可能。

缺乏创新意识是阻碍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我省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多数是在短缺经济时代诞生的,当时的企业经营需要的只是胆子大,摸着石头过河,一些企业家形成了“拍板”意识,什么决策都敢做,容易走经验主义道路。再加上我省80年代后期的银行大放贷款,形成了一定的贷款规模,为个别民营企业经营铺了底,守旧意识占据了一些企业家头脑。另外,权力参与了资源分配,助长了企业的“惰性意识”。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需要不断创新,持续创新,系列创新,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败北。尽管我省不少地市出台了自己的企业创新机制,但从各地实际效果看并无多大起色,与沿海地区相比,陕西仍显落后。

我省中小企业还有一个弱点,即领导者对于资本运营很陌生。在传统经营模式下,我省中小企业多是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领导者不需要过多地涉及金融、资本运营常识。而面对资金短缺,借贷无门的困境,要想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必须进入资本市场。曾有一位企业家欲贷款开发一个新产品,银行不愿支持,理由是项目有风险,县一级支行贷款审批权上解。这位企业家无奈之余便铤而走险,非法融资,构筑企业的“金融大厦”。

中小企业要走出困境,不仅要靠自身、还需社会等多个环节支持,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当今条件下,不论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还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都要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采取资本运营的办法,解决产权明晰问题,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将会出现国有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融合与重组现象,最终带来全省经济的发展。 (赵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