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巴山劲松
——陕南红二十九军遗址采访记
初夏的陕南,满目青山绿水,随处芊芊草色。山上茶园成片,茶农们正在采茶,不时能传来悠扬的歌声,沿牧马河两岸的水田里已插上了秧苗。西乡县委宣传部同志介绍,从县城到当年红二十九军驻地约有100多公里,原来根本没有路,改革开放后期,县里为了加快老区的经济发展,才修了这条可以勉强通车的土路。车到廷水鸡公田,这里便是红二十九军当年的所在地。
大概是时间的跨度过于遥远,这个名震陕南的革命遗址,现仅存12间无人居住的旧房子和一块近几年才立起的一块纪念石碑。
据介绍,1932年6月,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党中央决定,派遣出生于西乡县的陈浅沦同志为陕南特委书记,组建红二十九军,开辟陕南革命根据地。陈浅沦到陕南后,争取到当地一武装团伙旧附,组建了红二十九军。是年冬,在移师陕南的红四方面军的支持下,使其得以迅速壮大,人员至数千人,创建了以西乡县马儿崖为中心的350多平方公里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马儿崖位于大巴山北麓,独峰插云,峭壁千仞,背靠四川通江,可攻可守。逐日壮大的红二十九军使国民党政府甚感恐惧,遂令胡宗南部下围剿,并密谋同混入红军内部的张万正携手消灭红二十九军。1933年4月1日,张万正趁开会之机,率众叛匪袭击军部,多数红军首长惨遭杀害,突围出去的陈浅沦三日后也不幸被捕遇害。
虽然时过60余年,而今记者站在高耸的纪念碑下,山风猎猎,松涛阵阵,仿佛在倾诉着当年先烈们光辉而悲壮的往事。
在回县城的路上,当记者问小周这些当年的老区有哪些变化时,他告诉记者,要说变化也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了,尤其是近几年,县上专门制定了扶持老区人民的倾斜政策,拨出专款修建了这座革命遗址,同时还把这里作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虽然交通不很方便,但每年也有不少的人前来扫墓祭奠,给这些先烈们采些山花摆在纪念碑下。
在80年代中期,西乡县以当年红军活动的老区为中心,在全县16个乡镇建起45个茶场,发展了10万多亩速生密植茶园,全县仅茶叶销售产值就达5000万元以上,“午子仙毫”被评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名茶,西乡也荣获“中国著名茶乡”称号。当年红四方面军驻地钟家沟等5个乡镇,由于山大沟深,县上还因地制宜,从四川引进南江黄羊和布尔山羊、西门达尔牛,发展了养牛大户180户,养羊大户302户,使1800多户农民靠养殖牛羊步入小康。车窗外,记者也看到,不少正在建筑的新农舍和小四轮上满载着从山里运向山外的茶叶、天麻等山中土特产。
在县党史办,一位老同志说,红二十九军存在时间虽短,但如同一颗流星划破黑暗,使陕南人民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当年先烈们金戈铁马铿锵之声,在巴山、汉水之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更显得雄浑、悠远而深长……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