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玉山蓝水看风流
——蓝田老区采访散记
由于受自然、历史等诸因素的制约,大多数老区在解放后若干年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生活困难。在蓝田8个老区乡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走路羊肠道,夜点煤油灯,吃面牛拉磨,衣不蔽体、食不饱腹、房不避雨”。而令人欣喜地是,今天的老区人民在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带领下,拿出当年闹革命的精神,战穷山、斗恶水,改变着当地世代贫困的面貌。老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6月是收获的季节,从蓝田县城向南进入秦岭山区,公路两侧草木郁郁葱葱,河道旁、山脚下的庄稼片片金黄。沿途不时可见板栗林、大棚菜、香菇棚……随行的蓝田县扶贫开发办杨副主任介绍说:“通过‘种子工程’、‘温饱工程’、‘旱作农业高产田’等建设,老区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通过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使林果、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初具规模,老区人民开始走向富裕”
葛牌乡是记者采访的蓝田第一个老区乡,葛牌地处秦岭腹地,距县城49公里。迎着山风,踏着葛牌街道的青万路,仿佛能听到当年金戈铁马、号角呜咽之声,仿佛看到红旗招展、应者云集的革命场景。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徐宝珊、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领导下,从河南罗山县向家冲长征,一路斩关夺隘,攻镇安、克柞水,于次年2月占领葛牌镇,建立了关中平原第一个苏维埃政府。1946年7月,李先念、王震等率领的中原解放军突围部队进入蓝田,与汪锋、文建成等人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那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根据地人民在党领导下,出生入死,英勇奋斗,为创建和保卫红色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喧闹的集市中,在鳞次栉比的楼房旁,葛牌街上仍保存有两处革命遗迹:红二十五军旧址和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在新落成的纪念馆,记者巧遇西北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党支部20多名党员,他们在此开展最佳党日活动。“许多红军指战员与游击队员战死沙场,许多党员与苏维埃干部惨遭杀害……”讲解员的声音在展厅回荡,令听者动容。是的,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1998年从山外调任老区乡葛牌任书记的金辉,三年中跑遍了全乡的村村落落,下到田间家中动员农民搞地膜玉米,引导当地天麻、木耳、板栗种植,解决困难户移民搬迁……他说:“老区人民曾为革命付出了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为老区群众做点实事心里舒坦。”在他办公室墙上有一张“为人民服务”的条幅,像党旗一样显亮。
治穷先治盲,老区人认准了这个理儿。记者在采访沿途看到,在老区的山沟沟中,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便是不时隐现于绿树红花间的希望小学。当地山民骄傲地说:“那些是山里最好的楼房!”
谈到“希望小学”,草坪乡乡长钱均安深有感触:“全乡共有12所小学,原先都是六十年代土木结构的危房,每逢大雨,干群不安,学生放假。从1997年开始,通过财政拨一点、群众集一点、外界帮一点‘三个一点’的办法,已有8座小学盖起了新校舍。”钱乡长说:“老区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外界的支持。”据统计,蓝田全县这样的“希望小学”建有57所。
时隔5年多,蓝桥乡野竹坪村干部群众至今仍传颂着原野竹坪村党支部书记、省劳模徐余章带领村民修路的事迹。野竹坪四面环山,与外界仅有羊肠小道相通。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野竹坪有一怪,买头猪娃抱回来,要卖肥猪四人抬,人受罪来猪自在。”摆脱封闭、贫穷,修条出山路,是世代野竹坪村人的愿望。1990年,徐余章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用钢钎和铁镐劈山开路,费时5年,使国家预算280万元,长11华里、宽7米的蓝野盘山公路仅用40多万元就得以通车,结束了野竹坪世代肩扛手抬的历史。为修路,徐余章卖了家中喂了3个月的仔猪,使自家的责任田摞荒两季,甚至耽误了孩子的病情……这些,老区人民不会忘记。
从战争年代创建和保卫红色政权的李先念、徐海东、汪锋、程子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今天像徐余章等这样为老区经济发展带头实干的优秀党员,人民将他们的名字永远铭记在心。本报记者 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