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19日
头版
01

“节会”经济不能强造

“某某搭台,经济唱戏”,是人们常能听到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方式。为了能让经济唱好戏,近些年各地政府为之搭建了各种“节、会”平台,但一些地方没能认清地方特色优势所在,盲目跟风“造节”、“造会”,反而自酿苦果。

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一些地方为迅速打响知名度,展示本地产业、行业、产品的特殊优势,从地方特色出发,筹建了一些特色节会,大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随之群起效仿,各种各样的文化节、旅游节、交易会、洽谈会等等纷纷诞生,已经发展到了过多过滥的地步。

河南每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信阳茶叶节,因其特色鲜明,确实让经济唱响了主角。但一些地方盲目效仿却难如人意。某市有座山,在宗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旅游价值远不如其历史价值,该市因之而举办的旅游节,第一届因为请来了大量的领导、客人,盛况空前,但后几届却是冷冷清清。

“造节”、“造会”经济,大都陷入“首届红火、往后冷清”的怪圈。一些地方为了让节会持续红火,想尽了办法,但采取行政命令的作法却造成了不小的恶果。某市每年一次的洽谈会,都要给本地各机关、企业下达招商计划,集中在洽谈会上签约,结果洽谈会的合同金额都远远超出了该市当年的招商引资资金总额。记者在该市采访时发现,许多单位在牢骚满腹的同时,每年又都能完成任务。某单位的领导对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妙:造假。因为上边每年只是考核合同金额,对合同是否生效、资金是否到位并不关心;所以只要在会上签个合同走个形式就行,这位领导去年就在会上和自己的司机签了个合同。更为荒唐的是,一些单位还刻个“某某公司”的假公章签约,甚至从外地托人请个“老外”回来签约。

再如某市,为使洽谈会成功,甚至搞起了“书记工程”,即要求乡、村书记贷款自办企业,然后来洽谈会上寻求合作机会。虽然一些“书记企业”取得了成功,但大多贷款起家的“书记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沉淀了大量银行资金,一些乡镇也因此负债累累。

发展经济未必非办“节会”不可,依托“节会”也未必一定要在本地。轰轰烈烈地盲目“造节”、“造会”,反不如轻轻松松地走出去。 (梁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