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20日
头版
01

走进“红都”

——志丹县采访札记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后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改名为志丹县。这个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县曾为中国革命的“红都”。1936年6月到1937年1月,经过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曾在此办公。党中央在志丹的半年多时间,成功地部署了红军三大主军在西北的大会师,制订出了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并为中共中央落脚陕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7月13日,美国记者斯诺秘密来延安采访,他的《西行漫记》便从保安写起。

65年的沧海桑田,这块红色的土地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斯诺笔下那个沟壑纵横,黄土飞场,贫穷落后的旧保安不见了;一个山清水秀、经济发展的新志丹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夜晚徜徉在灯光辉煌的县城,在刘志丹烈士陵园的周围,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新修的公路将大山里的志丹和外界连在一起。留在县城北面土崖下的毛泽东旧居依旧闪耀着革命的光亮,但岁月终究在它身上留了破旧的容颜。还是旁边村民新修的石窑显得宽敞明亮,富气十足。志丹变了,县城变靓了,人民变富足了。2000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730元,比“八五”末增加了932.5元;农民纯收入1398元,增加581.6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7.14平方米,农村60%的农户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黄土高原阻挡不住发展的步伐。“九五”期间志丹县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3亿元,形成建国以来的建设高潮。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建工程全面启动。志丹宾馆、二道街改造、县城供水系统改造、甘志路贯通等基础建设项目的完成,使县城在规模上和现代化水平上取得质的巨变。“九五”期间,志丹县新修道路259公里,改造298公里,实现了村乡通路的宏伟目标。

“石油富‘红都’”。谈及这一切变化,不得不提起石油在志丹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志丹县委副书记李天才告诉记者:“没出石油之前,志丹是国家级贫困县,吃饭靠财政,生活靠拔款,什么事也干不成;自出了石油之后,一年就还清了国家几十年的财政拨款,实现了由吃饭财政向建设财政的根本性转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志丹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紧扣中心、凝聚合力、优势突破、快速推进”的指导思想,奋力构建“两强一大”,即石油强县、科技强县、林牧大县,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县域经济到2000年进入到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1%,1999年、2000年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42亿元和1.56亿元,一举打破了志丹农业县的传统格局,工业与农业在产值上实现了“平分秋色”。志丹县经济局局长邢志荣自豪地说:“五年来,我们先后克服资源纷争、价格波动、交售受阻、运力不足、体制不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困扰,坚持改革、改组、改造和强化管理,使石油工业生产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新打油井381口,生产交售原油127.7万吨,销售收入11.28亿元,创利税5.96亿元,上缴财政3.32亿元。其中,去年产油35.59万吨,创利税3.1亿元,上缴财政1.6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4.8倍、9.9倍和9.1倍”。

在石油钻采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下,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新增个体工商户3145户、私营企业42户,200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7%。在物价水平持续低迷的情况下,2000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亿元,集贸市场成交总额1.3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2.8倍和2.1倍。

本报记者 阎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