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该花就花”和“精打细算”
——“走进工地暂设”之六
随着大型建设工程的出现和省市开展文明工地评选活动的规范化要求,近年来建筑工地的职工暂设越来越走向正规化。
在西安一个投资两三亿的高楼工程工地,有三栋天蓝色的活动板建成的两层小楼房,外观简洁大方,室内窗明几净。楼内分设职工宿舍、食堂、饭厅、澡堂、办公室等,大热天记者采访时,从食堂到厕所,竟没有一只苍蝇,比一些正规的工业企业的卫生条件还好。问到暂设楼的造价时,项目经理哈哈一笑:“满打满算不过200万元。这座大楼的工程量大,按暂设的预算不算超。再说,由于这个工程最少也得三年,提高工人的吃住条件多花钱也是应该的,该花就得花嘛?”
由于现在建设工程实行项目责任制,干一个项目首先得交够企业的利润后,然后才谈得上项目经理部内部职工的按劳分配。因而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者来说,在提高职工吃住条件的同时,不得不在暂设的投资上精打细算。咸阳西郊陕建11公司某大楼工地就是一个例证。该大楼工程量千把万,施工时正值咸阳市人民路拓宽。精明的项目经理王小四瞅准建路拆迁拆下来可以二次利用的水泥板等建材,与甲方协商建两座“永久性暂设楼”的方案,小楼尽量用拆迁下来的便宜建材,建成后先让11公司工人当暂设用;工程竣工后,又给甲方留下两座只交建材费的便宜小楼。王经理说,这两座小楼比简易暂设造价高点,但职工住着比活动板房方便舒适的多。何况,竣工后还能收回两三万元的建材成本费,总的算来他们的暂设费用也不会超支。
这组“走进工地暂设”就此打住,但笔者仍觉言犹未尽。暂设,工地一线工人生活环境的缩影。它铭刻着时代的年轮,折射着建筑工人的奉献精神、豪迈情怀和人生道路上的苦辣酸甜。要了解当代建筑工人,请进工地暂设来!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