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陕北情结
——记北京来的扶贫干部沈为备
“老沈才是真共产党员!”“老沈给老百姓办的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记者前不久去子长县采访时,不少人都这样动情地夸奖北京来的中国农行支延干部、70岁的老共产党员沈为备。
头发花白的老沈听说我要采访他,犯难地说:“我正找几位领导跑乡上办加油站的事,第八个图章一盖马上就可以办妥了!”看到老人这么忙,我不忍心多占用他的工作时间,便与他扶贫蹲点的涧峪岔乡的群众谈了起来。44岁的农民薛守忠说,老沈来陕北蹲点十八年来,踏遍了全乡的沟沟岔岔,2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的农家他跑遍了。有12个春节,老沈是在山沟里过的。从正月初一到初八,他每天晚上用自带的小发电机给山里农民放录像片,放映的有故事片,有农业科技影片。录像放到哪个村,他就住在哪里,吃饭还要给老乡饭钱哩。距老沈蹲点处七八华里的蚕桑专业户薛玉利老人说,老沈常到我们村去,看到困难户的孩子上不了学,多次把自己的钱送到穷孩子们手中。过春节他争取到5万元扶贫费,给乡上500户困难户一户不拉地补贴了100元。张家山村有个高考差几分落选的女学生薛庆玮,患病在家无钱治,老沈就送钱让孩子看好了病,还牵线让来子长调查的清华大学老师介绍她去北京勤工俭学读清华的夜大,明年就可以毕业了。
涧峪岔乡党委书记薛宏卫说,老沈为乡上和农民群众办的事太多了,大的贡献一是帮助地方争取国家拨款150万,修通了涧峪岔和县上的断头公路,使乡上去县城和内蒙、宁夏缩短了一二百公里的路程。如果没有老沈,涧峪岔乡的人至今还在封闭的山沟里生活;二是使当地的山区农民的观念得到更新。老沈不但把电视、录像和科技带到山乡,还通过选派四五十名农村青年到苏州等地打工,开阔了乡里人的视野,使他们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不少人回来后都成了发展自营经济的骨干。“老沈的这些贡献是写在陕北大地上的,党和群众不会忘记他!”薛书记如是说。
谈到沈为备的陕北情结,还得从头说起。那是1973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重返延安,为老区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贫穷而伤心落泪。这一消息使沈为备受到很大震动,萌发了他到延安扶贫的念头。老沈的申请和要求,受到当时的财政部部长张劲夫的重视。直到1983年9月,经所在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党组批准,老沈来到子长县最贫穷的山区涧峪岔乡蹲点扶贫。在这18年里,老沈协助涧峪岔农民通过申请扶贫款盖起了三层综合服务楼,成立了涧峪岔村综合服务公司,兴办小型地毯厂和皮鞋厂,开通了乡上去延安的班车。经老沈多方努力,从中国农业总行和陕西省教委争取到55万元资金,使被洪水毁坏的涧峪岔中心小学顺利迁建。老沈还积极牵线争取省市县卫生部门支持,在涧峪岔创办了扶贫医院,并请来专家为农民患者义诊,诊治人数达1500多名。
这位心系陕北、壮心不已的老人,现在又瞅准了新的目标。他说要协助地方把生态工程与产业化结合起来,搞一个黄土高原示范区;还要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组织治理子长、横山交界的16万亩荒沙地。为此,他已进荒沟大漠调查过多次,写好了一份调查报告,又风尘仆仆地开始跑项目,跑资金……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