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企改革如何走向纵深
截至目前,我省已有213户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自1996年以来,省企调队对全省100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企业跟踪监测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落实,企业所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如今,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效率低下、产品结构调整滞后、资金短缺、负担沉重等问题依然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需要解决诸多问题。
重要任务:实现产权多元化
“九五”期间,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在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产权制度改革并设有形成实质性突破。百户企业中四分之三的企业建立了出资人制度,但六成企业仍为国有独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实质上没有完全分离,所有者缺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四成企业投资主体虽在2人以上,但90%的资本金仍为国有资本投资。单一的产权结构从根本上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带来的动力机制缺乏以及政企不分等一系列矛盾。因此,调整企业产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可通过部分国有产权的出售、实施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转股、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等方面来实现。
核心内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九五”期间,我省国有公司制企业基本完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新三会”建立,其中四分之三企业实现了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但法人治理结构并没有充分发挥效力,仍有27%的股东会不具备转让出资和决定企业合并分立或变更公司形式等权利;仅有一半的监事会对股东大会具有建议权,监事会能有效约束经营者行为的比重偏低;近半数的董事长仍由政府部门任命,董事会缺乏公众化、专业化和制度化。许多企业的决策层与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藕断丝连,仍未摆脱人事管理和生产经营受制于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附属的地位,责权明确仅停留在形式上。有些企业仍沿袭“人治”,人为制造行政上下级关系。这些造成企业内部缺乏监控机制,缺乏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影响因素:三项制度改革滞后
目前,国有企业用工自主化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企业仍无法从外部消除隐性失业的问题。百户企业中六成多分离富余人员采取的方式是内部消化,而这与内部下岗、提前退休一样,从实质意义上并没有解决企业的内在负担;同时,有近两成的企业工资分配仍然实行“大锅饭”制度,仅有两成企业执行了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对科技人员工资收入分配采取了激励机制的企业仅达三成,执行了职工持股分配制的不足两成,试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仅有12%。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与现代制度的需要还相差较远,这无疑影响了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发展之本: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长期以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始终困扰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九五”期间,百户企业有50%因产品滞销导致生产资金周转缓慢,“三角债”恶性循环,企业资金紧缺。而企业创新和研究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1%,不足维系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多数企业因产品结构调整滞后失去了抢占市场的先机。因此,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产品是国企走出困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
首要障碍:不完善的社保体系
从我省国企改革面临的困难来看,社保制度不完善是阻碍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障碍。百户企业中,目前仍有55%的企业背负着沉重的企业为社会的历史包袱,其中28%的企业至今对企业办社会性服务机构没有进行分离。在已分离的企业办社会机构中至今无一家被社会所接收。企业承担社会职能,支付社会应支付费用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失业、养老、医疗等费用依然需企业支付,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为使企业轻装上阵,实行同步配套改革,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单位之外的社保体系,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除上所述,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可避免的出现市场不公平竞争、地区封锁、行业垄断以及违规违法行为不能及时遏制等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而社保体系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很大因素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切实转换职能,变行政管理方式为服务指导方式,在放手让企业自主经营的同时,切实为企业改革创造条件,唯如此,才能使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
本报记者 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