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军入陕 勇冠三秦
——记天津市地方铁路工程公司驻咸阳项目部
西部大开发的劲风,吹拂着三秦大地。从陕北黄土高原到陕南秦巴山地,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基建工程豪杰云集,共同书写着中国西部及陕西的发展史。天津市地方铁路工程公司就是这样的一路豪杰,在泾阳县口镇211国道改拓工程施工地,公司驻咸阳项目部,经理王文强踌躇满志地说:“入陕的第一个工程,我们要打响牌子,扎下根基,求得发展。”
天津市地方铁路工程公司是一个集设计、物资供销施工以及铁路维修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国家二级企业,现有职工812人,其中技术人员157人,中高级职称的有60人。企业拥有各类大中型设备18台(套),银行信用等级为“AAA”级,年施工能力可达2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建于1987年,14年来,公司先后承建了国家重点工程:天津港1000万吨煤炭下海铁路工程,辽宁绥中电厂铁路及综合办公楼工程,山东大莱龙铁路工程、杨柳青电厂铁路工程、大港客运枢纽站工程、北京通州建国50周年阅兵场等多项工程,件件赢得好评,件件获得优良。
在不断的施工生产中,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从最初单纯的土木工程建筑扩大到大中型铁路、桥梁、路基桥涵等工程建设,已逐步形成设备配套,布局合理,制度健全,技术实力雄厚,工程齐全,施工涉及范围广,具有现代企业特征和机械化规模的综合建筑施工企业。
近年来,企业重视质量,信守合同,从而获得了多项荣誉,曾先后获得建设部国家500家大型企业,中国“最佳经济效益建筑业企业”,铁道部系统第二十一名及天津市颁发的“优秀企业”等多项嘉奖,并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重合同,守信誉、质量好、速度快”的施工企业。
天津市地方铁路工程公司驻咸阳项目部此次入陕第一仗,承担着211国道改拓建工程C2标段冶峪河二号桥的施工任务。该桥因地形复杂、地质环境差、技术要求高,成为各施工单位不敢接手的“烫手红芋”,天津市地方铁路工程公司愣是拿下了这一工程,并派出得力人马入陕施工。
去年7月,100余人的施工队伍来到泾阳口镇附近的冶峪河畔,搭起了简易工棚,立刻,机器的轰鸣声震响了河谷。冶峪河二号桥全长133.6米,桥墩高17米,与冶峪河斜交45°,并且是一座400米直径的曲线桥。它两端接山体,横跨在冶峪河深谷之上,不仅地形复杂,且场地狭小,可谓集施工难度和技术难度于一体,这无疑是对施工单位的一个严峻考验。施工队伍凭一种勇于挑战的精神,克服了施工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由于地形复杂,桥墩高,为了解决测量放线不通视的问题,技术人员便将测量站设在山顶上,每天冒着夏季高温,多次爬上山顶进行测量,为施工提供准确而详实的数据;在进行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的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因地制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了三项重大技术革新,一是采用“下压法”彻底解决了气囊上浮问题,在同行们屡屡因气囊上浮而造成梁板报废的情况下,他们却成功了,没有因此报废一片梁;二是在梁预制中,他们一改传统的用方木支撑模板的方法,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可伸缩的钢支撑,不仅使支模速度加快几倍,甚至十几倍,而且节省大量的木材,使施工成本降低;三是利用花几千元自制的土设备,解决了每片净重近30吨的砼梁板移动大问题,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比采用大型吊运设备节省近20万元的成本投入。
如今,一座座坚固,能托千钧的桥墩已出现在冶峪河谷,人们似乎已看到那长虹卧波的雄伟景象。当地的质检站人员多次到工地进行检查后说,冶峪河二号桥工程在目前堪称211线上质量最好的工程。自古淳化县有七十二景,天津人将为当地增添现代化的七十三景了。
听了这话,项目部王文强经理却不敢松一口气,他知道,工程尚未结束,仍需狠抓质量;他知道,这一工程并不赚钱,但一定要打出津军的气势,打响牌子,这样才能在陕扎下根基,求得发展。他有一个愿望,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同时,将驻咸阳项目部在陕发展到总公司那样的规模。而这要憋足一口气,最后,才能勇冠三秦。
在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感召下,这样一支来自天津的施工队伍在三秦的山沟沟里支援着当地的建设,让我们敞开宽广的胸怀来迎接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