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9月04日
综合新闻
02

“留守”的守门人

我无法准确地说出他的年纪。四、五年前,他刚从四川来到这家发电厂的时候,似乎只有四十多岁的样子。那时,他们随一家建筑公司承建了我厂的两幢家属楼,那工头和他家是远房亲戚,于是,他便来到了这个工地,成了工地上的“仓库”管理员。他们的“仓库”,实际上是厂里一座已废弃多年的旧平房,破旧不堪不通电,老鼠甚猖獗。但他非常敬业,每天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从不离开,晚上就住在那旧仓库里。那时候,仓库门口每天车来车往,拉钢筋、运水泥,忙得不可开交。每来一辆车,他都跟着装卸,抬钢筋、背水泥,干活一点也不惜力气。他们的伙房,在距仓库不远的另一座旧平房里,有一个干练的四川女人为他们做饭。每天吃饭时,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饭菜虽然简单,但不限量,管够,每人都是高垒高垒的一大碗,在伙房门口的空地上或蹲、或坐、或站,边吃边侃,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一个人蹲在一边,极少插话,凝重的表情里似乎藏着满腹的心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他讲起了他和他家的一些事情,也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总是显得那么忧伤。

原来,他的家在四川一个非常偏远贫穷的地方,家里有多病的妻子和一双儿女。多年来,他一直跟村里的其他人一起奔波在外打工挣钱,微薄的收入难以改变家里的贫困。那一年,他在一家建筑工地干了整整一年,临近年关,当他和工友们一起兴冲冲地去领工钱时,才发现工头早已携款逃跑。这对他不亚于当头一棒,他知道家里是多么需要这笔钱,他不敢也不想将这不幸的消息告诉亲人,整个春节,他都发疯似的在陌生的都市奔走、找活……

而此时,在遥远的家乡,病中的妻子辗转难眠,望着一双可爱的儿女,想着孩子们因为拮据的家境而遭受的种种磨难,想着渐渐临近的春节,想着杳无音信的丈夫……几夜的辗转反侧后,她找到了一位回乡探亲的姑娘,郑重其事她提出让这姑娘将她的儿子带走,条件只有一个:为儿子找一个好人家,让他继续上学。姑娘几经劝说无效后终于带走了孩子,不久,姑娘给他们寄来了1000元。从此,一个10岁的孩童、一段十年的骨肉亲情和1000元之间划上了一个永恒的等号!我们无法想象,当他终于赶在开学前怀揣千辛万苦才为儿女们挣够的学费赶回家时,他所遭受的是怎样一种沉重的打击。几年后,经他多方打听,他终于找到了收养儿子的那家人。那家人很善良,见他思子心切,答应让他见儿子。见到儿子的一霎那,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儿子变了很多,穿着帅气的新衣,说一口让他莫名其妙的粤语,就在他的眼泪还没有擦干的时候,几分钟的会面结束了,儿子在他婆婆的陪同下迅速离开了。后来,他曾几次偷偷往儿子就读的学校写信。终于,他收到了回信,信很简短,大意是他现在学习很紧张,请以后不要再写信来打扰他平静的生活。儿子,就这样渐渐走出了他清贫但充满关爱的怀抱……

忍着心底里最痛的伤,他又开始了为生活的艰辛奔波。来到这个工地后,生活安定了很多,每月有固定的收入,吃饭、住宿又不收钱,他很满足,人也一天天变得开朗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以后,他们建筑公司承建的两幢楼完工了,在投标其他施工项目时,均遭失败,这意味着公司又将面临新的危机。公司决定:让他一人暂在此地留守,看管材料和设备,每月发给100多元生活费。就这样,他成了一名留守的守门人,一只离群的孤雁,更加沉默了。

100多元,充其量只是一个人的活命钱,要想养家糊口,还得另想办法。在留守的几年间,他帮人搬家、通下水道、搞装修、甚至捡破烂,生活孤独而清苦。仓库门口原本有一小片荒地,他利用闲暇时间将它开垦出来,种上了花草,每天早晨,他都要仔细的给花草浇水,那时,他的眼里充满了爱怜与欣慰的神情。在少有的空闲时间里,他喜欢端个小凳坐在树荫下看书、读报,那时,他的神情分明显得那么轻松和愉快。

四、五年过去了,他的公司依然没有开工,他也显得老了很多,头已花白。就在我敲下这篇文章的间隙里出门时,在楼下的垃圾车旁猛然又看见了他,他依然是平素那一身旧衣,腰里扎着一根草绳,左手提着一个蛇皮袋,右手拿着一个铁钩,正佝偻着腰吃力地在垃圾车里翻捡……那一刻,酸涩的感觉如潮水在我心中弥漫开来。正视生活的艰辛,也许就是保持人的风骨的支撑点。炎炎烈日下,劳动着的那个四川老人让我感动了好久好久。

(丁慧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