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喷泉
——访工人诗人张启鹏
□文/刘锋
当张启鹏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始终不能将他和他的作品联系起来。大高个,方而略胖的脸,一个标准的工人形象,丝毫看不出诗人的气质。这一切竟使我不能相信,他就是《叶塞宁的枪声》的作者钟南(笔名)。
谈话开始了,他给人的印象是极谦虚的。我最想知道的并不是诗集《叶赛宁的枪声》本身,而是急于追根溯源,一个工人是如何成为诗人的。
张启鹏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初中毕业后,考入陕西化工学校,后进入西安化工厂当工人,先后在宣传部和厂办工作,现在西安西郊热电厂政治部工作。平凡而简单的经历,与其它工人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诗人的传奇。
他说,对诗歌的兴趣是自幼培养的。在青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诗歌,尤其是普希金、聂鲁达、艾青、何其芳、陈敬容等人的诗。后来参加工作,仍兴趣不减,没有间断对诗歌的学习。
谈到诗歌创作时,我问他为什么诗集中都是现在的作品,没有过去的创作。他说,诗歌要有生活的积淀,才能厚重深沉,以前没有生活,写出的诗没有味道,现在有了生活,尤其是工厂火热的生活,才能炼出好的诗篇。
我问他是否一直都想出本书,他坦诚地告诉我,以前并没有这样想过,只是想将偶尔创作的作品收集整理出来,供自己欣赏。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他认为自己的诗难登大雅之堂。出书是突发奇想。去年他看到一本书叫作《2000年度中国最佳诗歌》。他认为,如果这些诗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那么自己的诗也差不了多少,于是出了《叶赛宁的枪声》这本诗集,共收录了70余首诗,约3万字。我问他是否很自信,他笑了,笑得那么朴实。
张启鹏有首诗叫作《喷泉》。他认为,诗歌也像喷泉一样,有了生活的积蓄,就会喷薄而出。
生活中,这样美丽的喷泉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