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自我 永不满足
——记榆林市人大代表、清涧县人民医院院长惠德生
清涧县地处榆林市南端,东濒黄河,西临子长,她是北通塞上,南扼延安关中之咽喉,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全秦要户”之称。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之一;这是一块英才辈出的土地,仅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走出了60多位省军级干部。该县袁家沟村就是毛泽东1936年写就《沁园春·雪》的地方,这个村先后也诞生了四位省委书记——白如冰、白栋才、白治民和白恩培。
清涧作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这是令每个清涧人为之自豪的。但不可否认,这一光荣历史,也使不少清涧人养成了一种惰性心态。长期以来,这里贫困落后的状况始终没有改观,不能不说与这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模式有着很大关系。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清涧人醒悟了。近两年来,在县委王书记、冯县长一班人的带领下,他们提出了“打破条条框框,甩掉坛坛罐罐;改变旧观念,建设新清涧”的发展口号,使清涧人从心灵深处为之一振。
清涧县医院院长惠德生便是实践这一口号的新清涧人的代表之一。三年前当惠德生被任命为院长时,人们形容清涧县医院就象一条破旧失修的老船,在全县医疗服务竞争的浪潮中艰难挣扎。医院外欠数十万元巨额债务;县财政困难,差额补贴不能到位,欠发职工半年工资;医疗设备严重老化和短缺;技术人才新老衔接断链;乱收费、私收费、吃拿卡要屡禁不止,职工人心不安。这五大难题一齐横在惠德生的面前。很多人按照过去的“常例”做出结论说,申请不到100万元以上的上级资金扶助,清涧县医院就不可能摆脱困境。
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惠德生清醒地告诫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下来100万元的巨额投资。经过深思熟虑,他对院领导班子提出改变医院面貌的思路和要求,就是要做到“眼光放远十年;思想进步十年;管理先进十年”。在这“三个十”的基础上,医院首先大幅降低药品价格,规范诊疗收费,转变服务态度,改善医疗环境,做到“像办宾馆一样办医院”,赢得了患者信任。其次是对医务人员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开展“患者选择医生”,以工作实绩定报酬,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同时,医院选派优秀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高薪聘请院外专家来院指导工作,全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随着门诊人数不断增加,业务收入大幅提高后,医院开始集中资金添购诊疗设备,并提出新增设备要在十年以内不落后,以保障医院的后继发展实力。
在清涧县医院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不论基建投资,还是药品采购和人事调配都要向职工“说清楚”。院领导外出办事,回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职工进行“交代”,甚至连住宿费也要让职工明白。正因为如此,清涧县医院近几年药品采购成本大幅下降,药品达到全县品质最优、价格最低。医院所有资金都向医疗服务一线倾斜。职工们说,有这样勤政廉洁的领导,工作起来就是有信心。
三年时间过去了,清涧县医院不仅清偿了全部欠债,并且增添了CT机、脑电地形图机等价值二百多万元的先进诊疗设备,实现了电视、电话、报纸进病房,医院变成了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患者之家”,走出了一条“转变观念挖潜力,自力更生创效益”的新路子,也为如今的清涧人不摆“老资格”,不吃“老本钱”,主动出击,寻找机遇求发展作出了最好的证明。在清涧县医院,患者永远是上帝。他们的口号是“身体不舒找医生,心里不舒换医生”。我们表示相信,有惠德生这样公正、廉洁、进取的好院长,清涧县医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贺永军 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