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咸阳东风路的两家企业千名职工哀诉——
“为何我们这么倒霉,孩子到哪上学都得交借读费”
每年新学年来临,都是咸阳市建秦制线有限责任公司和咸阳市肉联厂1000余名职工头疼的日子,因为他们的孩子无论到哪儿上学,都必须交600元到1200元不等的借读费。据悉这一现状已持续了三四年。
依照咸阳市教育部门的规定,市属企业职工子弟应到市属学校上学,而市属学校又按教育部门要求实行户口属地原则招生,否则必须交借读费。由于咸阳市建秦制线有限责任公司和咸阳市肉联厂这两家市属企业所处地理位置是咸阳市渭城区,而渭城区又没有一家市属中小学,加之企业自己没有子弟学校,因此无论是就近上区属学校还是就远上市属学校,职工子弟都得交数额不低的借读费。
职工们很不明白的是,同属纳税人,为什么要比其它市民或区属单位职工多交那么多的借读费呢?据了解,咸阳市建秦制线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在岗职工只有30余名,企业即将改制,大部分职工生活得相当窘迫,每年1000余元的借读费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份不小的负担。再说企业效益不好并非要求免去借读费的主要原因,职工们希望公平地享有正常的入学待遇。
对此咸阳市相关教育部门解释说,区属学校是区上出钱办的,市属单位的钱又没交到区上,因此只能交借读费入学。而市属学校称,我们履行的是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户口属地原则,不是市属学校所在区的企业职工子弟必须交借读费。
那么,这两家企业的职工子弟不是被两种原则挤出正常的入学待遇之外了吗?职工们对这种地域歧视或教育政策歧视非常不满,希望有关部门能关注此事,切实解决企业职工所面临的难题。
■本报记者 宋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