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大开发莫变成“大开会”
结束了“2001·中国西部论坛”和西安市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采访报道,记者向送行同志道谢:“会议结束,这下可以喘上一口气了。”没想到对方竟答:“哪有时间休息?开完了这个会,我们还要准备另一个会,还是有关西部开发的。”
这位同志的话让记者联想起前不久在西部某地参加投资贸易洽谈会时,会务人员的抱怨:西部大开发简直成了西部大开会!
近两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以“西部开发”为主题的会议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除刚刚闭幕的“2001·中国西部论坛”外,今年上半年在西部地区已经或即将举行的有关会议不下100个。
毫无疑问,适当举办一些高档次的研讨会、投资洽谈会,就西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交流经验,吸引外商投资,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如刚刚闭幕的“2001·中国西部论坛”,就是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有关部委阐释西部大开发政策、聚合海内外有识之士智慧的载体,为国内外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共同开发西部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但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如果各种研讨会、洽谈会太多太滥,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西部地区采访中,记者遇到了诸多会议上的尴尬事儿。某县投资数百万元召开贸洽会,但签约的合同、意向金额只有会议本身投资额的四分之一;某市召开经贸洽谈会,事先发出许多邀请函,但到会的除了东部一个友好城市代表团外,其他的客商廖廖无几;某省召开经贸洽谈会,将预定的“成交额”层层向下分解,一些部门只好将已经实施半年多的项目又拿到会场上签合同;在一些经贸洽谈会上,记者见到许多这样合同书,上面写着:“本合同仅供洽谈会上使用,没有法律效力”;某省召开西部开发研讨会,请来的专家、学者,匆匆地飞来,又匆匆地飞往下一个研讨会场,而讲话稿上竟写着上一次研讨会所在地的名字……
如此开会,自然引得各方不满。广东省经贸委副主任巫开立在一次西部举办的经贸洽谈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东每年都要接待数批西部的考察、洽谈团,同时又收到数不清洽谈会、研讨会的邀请,宝贵的时间都用于应付这些见效不大的事情上,令人心疼。东部一位客商说,短短一两天,连了解的时间都不够,怎么能签合同呢?
专家认为,搞跨区域的经贸合作,最好的方式就是变展销为主为洽谈为主,变大兵团作战为小兵团作战,变全面交流为对口交流。但西部省区却至今热衷于会议式“摆摊大吆喝”:西部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当地接待会议参观的必去之地,开发区的工作人员不满地说:三天两头接待参观,我们还干不干事?西部地区一些干部群众则说:开会时,轰轰烈烈,会议结束了,专家的意见就扔到一边去了;会上签约金额翻着跟头向上长,会下很少有人抓落实。请来的专家,有的就像歌星“走穴”一样,到处赶场子,根本就没认真准备,自然讲不出什么新东西来。更有甚者,一些部门、企业甚至个人也开始混水摸鱼,打着“西部开发”的牌,赚西部的钱。 (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