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申请减免多 贷款求学少
学生观念有待改变
普通高校扩招以来,渐涨的学费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国家由此推出的学生助学贷款则因其手续繁杂、门槛高等等因素,始终让人是望梅止渴,并未真正解决贫困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从今年8月7日起,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政策,实行无担保贷款方式,只要学生持有本人入学通知书、有效居民身份证及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并符合有关文件规定,银行都应对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门槛低了,学生不再“望款兴叹”了,这似乎让高校和社会都松了口气。然而连日来,记者接触一些高校老师接待新生入学后却感叹,“绿色通道”前热热闹闹,申请助学贷款的摊位冷冷清清,学生的教育消费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引导。
交大工程学院对已报到注册的学生作了一番调查,学生要求减免学费的人数明显多于申请助学贷款的。这种现象在西工大、西北大学等其他高校也都普遍存在。“怕将来还不起钱”,这是老师询问许多贫困学生时他们所流露出的普遍心态。一位学生说,现在高校学费每年低的三四千,高的2万元,如果全靠贷款,4年下来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即使工作以后来还,也不一定还得了。相比之下,能减免学费当然是最理想的。但不少高校老师则认为,过去学校对贫困学生建立了一整套奖、贷、助、减、免等机制,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求学问题,但操作时仍觉力不从心。学校拿出1000元钱,也许只能解决一个学生的困难,而将这笔钱作为贷款贴息的话,则可盘活3万元的银行贷款,对学生的资助面就广多了。
交大学生部的朱老师认为,教育消费观念的倡导,是一件长期的工作。过去贫困学生往往存在着“等、靠、要”的心理,影响了他们的求学态度,学校通过勤工助学岗位与贫困生双向选择的做法,引进竞争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推行助学贷款,并不等于取消特困生的减免政策。对于一些特困生,学校将根据其入学几个月的实际情况,继续采取减免学费等一系列补助措施,“先贷后还”,这是一种观念的引导。
不少专家认为,学生贷款上大学,在国外非常盛行,长远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投资,但在国内真正实现贷款上大学,需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支持,如休学创业体制,完全学分制,在校打工兼职制等,所以也不能简单怪学生思想保守,顾虑太多。但作为奋发向上的青年学子更应该以勤恳扎实的良好学习态度为未来的生活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和坚定的责任心。
本报记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