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夕阳暖黄昏
——记助老老人许中明
在西安市东关,有一位80高龄的普通老人,从1996年开始,他在自己生活过得很清贫的情况下,将多年辛苦积攒下的5万元钱送到西安市老龄委助老基金账户上,资助了近20名生活困难的老人,并和这些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就是助老老人——许中明。
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许老显得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在他那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老宅里,我们开始了他的故事。
许中明老人祖籍河南,1959年他到西安市碑林区冲剪机床厂参加了工作,1980年退休。退休之后,许老觉得自己应该干点什么,不能闲着,他选择了摆地摊,从此以后,他每天早晨都早早起来,准时来到兴庆公园东门外,开始了他的另一种生活。
1996年,西安市老龄委、西安市老年基金会等几家单位联合发起了“助养特困老人”活动,当他得知所助老人的最低生活标准连平均每月80元都不到时,他决心帮他们一把,好让这些老人也像自己一样享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于是他没跟任何人商量,在银行取了5000元,到相关部门办理了助老金手续。工作人员见他一把年纪便问,你也是老人,还要助老,能行吗?他说自己从小吃惯了苦,现在虽说不富裕,可眼见这些老人,就是撂不下心。他先后助养了西安市的5位特困老人,自从与他们结成帮困对子后,许老每年按时将助老金送到助老基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物质上的助养,逐渐发展到对其生活上的照料。送米、送面送油,问寒问暖,如果哪位老人有个头痛脑热的,他知道了,就会积极地跑前跑后帮助医治。而这些老人也把许老看成是自己的亲兄弟。
特困老人李秀花是许老平常关照比较多的一位。因为她长期有病,需要有人在身边。1999年11月,89岁的李秀花老人不幸病故,由于老人无儿无女,谁来负责安葬老人,街道居委会为此犯了难。他同子女们商量,养老送终,助老就要善始善终。整个丧事花费了数千元。
2000年底,他获悉西安市户县有15位老人生活困难,于是他乘车来到这15位老人居住的山里,当场捐助5000元。
许老的助老行为远远不止这些。开始时他害怕孩子反对,都瞒着他们,可后来,孩子们知道了,他就教育说,饥饿一口,饱了一斗,要与人为善。没想到儿女们不但理解父亲,还对他表态,如果父亲老了,她们会把特困老人包养到底,把父亲助老的好传统接续下去。
虽然许老只上过三年学,识字不多,但他几乎能熟背《朱子治家格言》并请人书写成条幅贴在屋内。他的客厅墙上悬挂着这样两句名言“遇贫而相济使其生存,有志而共助务使成器”。他说这是许氏家谱的第二条,要求子女尽可能做到。如今看书看报,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查阅字典,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都快被他翻烂了。
如此老人,如此爱心,如此执着,这就是许中明老人。
本报记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