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猕猴桃怎么啦
在猕猴桃上市的季节里,当城里人有滋有味地品尝这酸甜可口的佳果时,我省几个产地县的人却在叫苦不迭:“从产量上看,今年是个丰收年;从价格上看,简直太惨了,收购旺季一斤还卖不到4毛钱,真把果农亏死咧!”
曾一度成为“市场宠儿”的陕西猕猴桃,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就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暴利产品”到“赔钱买卖”
唐代大诗人岑参在《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的诗中写道:“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可见,一千年多前陕西人已开始人工栽培猕猴桃。连目前世界上的知名品牌新西兰的“海沃德”猕猴桃,也是百年前从中国秦岭南麓引种培育的。
周至县猕猴桃试验站站长张清明,接受采访时讲到这么一件事:1977年日本实业家三田先生来周至等地考察,有意来陕西投资开发猕猴桃产业,但有人怀疑人家是“经济间谍”未能获准。次年,三田先生给周至县赠送1500株海沃德猕猴桃种苗后,怅然离开陕西。可惜这些珍贵的种苗栽植后大部分被毁掉了。直到1983年周至县培育出了“秦美”、“哑特”两个猕猴桃优良品种后,这一产业才得以大规模发展,目前全省栽植面积达26万亩。仅周至县就栽植13万亩,鲜果年产量已达8万吨,全县还建成贮藏冷库437座,贮藏能力5万吨。
从长安、眉县、灞桥区到主产区周至县,记者接触到的种植农户和政府干部,都谈到猕猴桃价格的大起大落。他们说,作务早的都发了,1993年到1998年,一斤果子收购价都能卖到3.5元至4元钱,市场价卖到八九元到10元一斤,干得好的种植户一年可收入两三万元,连省上和市上的领导也称之为“暴利产品”。可是近几年不行了,1999年当年收购价从每斤1.5元降到八九毛钱,直到去年降到每斤三五毛钱。满头白发的省科委退休老干部杨德安,自筹资金在原籍周至县乡下自建了一个200吨的冷贮库,他谈到猕猴桃冷藏业时说,从社会效益上看可以一业带百业,但经济效益近年并不是很看好的,可以说有1/3的赚钱,有1/6的能保本,有1/3的赔钱。
正由于价格大起大落的冲击波,使不少猕猴桃种栽专业户心灰意懒,有的甚至开始挥动斧头砍园子。有位投资40多万元建起冷贮库的退休老干部说,把前几年务园子的钱都贴进去了,真想转产,但一下找不到新门路……
“把脉听诊”觅良方
猕猴桃大面积种植,是不是必然造成价格下跌?作为我省兴起不到10年的这一新产业,其出路究竟在哪里?就此,记者听取了不少专家学者和多年从事这一产业的有识之士的意见。
“关键是我们的品种结构不够合理!”来自北京的国家农业发展中心主任俞东平女士如是说。她说北京市场上的猕猴桃9月6日还是每斤3元,到15日以后就降到了每斤1.5元,如果我们的产品有早中晚不同成熟期,而且各占不同比例,肯定可以卖上价钱。我们的“秦美”品种有酸味,不大适合南方人的口味。要打开市场,急需开发适合南方人的甜味品种。面对入世,我们不但要选育出适合深加工的品种和果肉红黄绿花色多样的品种,而且要引进世界流行的猕猴桃品种和品牌,才能经得起世界大市场竞争的考验,不致被人家挤垮。
“要继续禁用‘大果灵’,实现猕猴桃的标准化生产。”这是我省园艺、果树专家刘旭峰、高振谋等人的共同呼声。他们说,现在都说价格下降,但主要还是质量下降,其原因除了早采、过量使用化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大果灵”(即“膨大剂”)。在新西兰,一株猕猴桃上结多少果子,长多大,施多少肥都有严格规定,而我们只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我们要与洋水果竞争,就必须从栽培、施肥、管理、包装都要逐个按标准化要求来规范,生产绿色果品和无公害果品,创出我们自己的名牌。专家们还建议对陕西猕猴桃实现数码管理,把果箱上的数码一看,就能查出是哪县、哪乡、哪村、哪户的产品。
“要抓好深加工企业建设。”“抓好储藏、运输、销售网络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这是多年从事猕猴桃产业研究、开发的有识之士的意见。他们说,猕猴桃这么大的产量,而我们省的深加工能力不过五六千吨。随着猕猴桃抗癌医药保健作用的发现,为这一产业展现出美好的前景,一定要不失时机地促进加快这一合作开发项目。现在,从陕西省到各生产县,猕猴桃的储运、销售人力物力都有,仅周至县从事销售的不下5000人。但他们往往是各吹各的号,利大时千军万马,利小时无人问津。据多年在北京从事猕猴桃经营的周至籍转业军人丁小俊介绍,他们碰到的突出问题是市场货源供应不平衡,有时断档有时又一哄而上,导致果品积压,压价抛售,市场无序,给果农果商造成了损失。
面对“入世”的钟声和专家学者们中肯的诊断和意见,我们似乎看到了陕西猕猴桃产业明天的希望……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