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由此而始
——市碑林区北沙坡村在旧村改造中支持交大教育记事
建村历史可远溯唐朝末年的北沙坡村,位于西安市碑林区东南端的城乡结合部。它东、西、北三面被中国名校——西安交通大学紧紧环抱,南依西安南二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复苏了北沙坡村这个沉寂的村落,村里的集体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年均分配猛增到六七千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小康村。
多年来,聪明的北沙坡人瞅准交大等卫星院校自费生日益增多与校方住宿紧张构成的矛盾所带来的机遇,你三层我五层地在村里空闲地段或旮旯拐角盖起了近10多万㎡各式各样的“鸽子楼”,以满足自费生的租住,几年来,每年租金收入竟高达七八百万元。
然而,历史原因规化的零乱和杂乱无章地散存在200亩土地上的“鸽子楼”,使村里原本就不宽敞的通道变得更加狭岖,这不但有碍于抗灾、救护和消防等紧急事件的处理,而且直接影响省级小康村的村容村貌,成为近邻西安交大致力于创办世界一流学府的不良因素。
是让国家斥资几亿元拆迁?还是利用交大后勤社会化的机遇,因地制宜地自我改造,把北沙坡村建设成为一个既能与未来的世界一流名牌大学相匹配的现代化都市新村,又能有计划有组织地承担交大的后勤服务,使村民得到更为稳定的经济收入,并腾出由“鸽子楼”所占的土地让交大扩大发展?新上任的村委会主任窦永强和连任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毅陷入了无尽的沉思。
旧村改造牵扯许多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在无数次的徘徊和苦恼之后,王志毅、窦永强一班人反复认真地学习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指示和国家西部开发的相关文章,从而坚定了认识:为群众办实事,再难也要挺下去。哗然过后的北沙坡人也认识到实行旧村改造不仅能使交大大步发展,而且北沙坡承担其规范化后勤服务后,自身经济收入会稳定增长,集体经济也会得以长足发展。权衡了利害,开明的人们毅然举起了双手,喊出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安置、自我发展”的建设现代化都市新村的响亮口号,他们决心拆除“鸽子楼”,果断地走上了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要发展,要效益的创新之路。整个村子沸腾了!
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将至之时,王志毅、窦永强一班人成立了北沙坡村“经济联合开发办公室”,并结合实际编写了《北沙坡村村民自制章程》,全村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随后,在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认真、热烈、切实的讨论下,一系列科学、系统、规范的新村建设具体方案出台。
今年春节刚过,北沙坡村里村外最醒目的地方都悬挂起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安置、自我发展”的巨幅标语,与此同时,一个高起点、高档次,切实可行的一整套新村建设方案也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决定用村东临界东二环路的十几亩土地,首先为村民建成5万平方米的两座30层仿古屋顶的高层大楼,安排全村村民居住,人均居住面积可达40平方米以上。外围大约1.5万平方米的5层裙楼配合交大高科技电子一条街构成电子商城,地下停车场、仓库和5层电子商场的年经济收入可使村民人年均分配达1万元以上,而且,为高层商住楼的配套设施、园林建设、绿化面积均按国家高标准建设。从而使新建成的北沙坡村不仅规模超前,气势宏伟,而且环境幽雅,古香古色,成为100年也不落俗套的现代化都市里的村庄。
在建设现代化都市新村的同时,拓宽原旧村中间地带,即东起东二环路,西至交大兴庆路高科技电子一条街大约700米长的道路。此项工程竣工后,北沙坡村道路两边将建成300套中低层商厦,并与兴庆路电子一条街形成T字型阵容,为商城提供优美的商贸环境。
尤为叫人振奋的是北沙坡新村的东移,将腾出200余亩金子般的土地,全部用来支援西安交通大学创办世界一流名牌大学的建设,为教育的后勤配套设施服务。
在这200余亩金子般的土地上,将用接踵交大一村的100余亩土地建成能容纳20000名学生12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学生公寓,给学生提供一流的餐饮、住宿、娱乐、运动等一体化服务。建设学生公寓的同时,还将在剩余的60余亩土地上,建成一座容纳3000人的高科技大厦,专门为西安交通大学的高科技科研专家们服务。给他们提供世界上一流的服务设施,使他们能心情舒畅地工作,为祖国的西部大开发、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出人才、多出高科技成果。
北沙坡旧村改造的整体方案已得到西安市委、市政府及有关方面的认可,冯煦初市长称赞其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目前,该项目已准备向海内外招商引资。
而北沙坡人舍弃小我为大我、舍弃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北沙坡村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安置、自我发展的路子,受到西安市有关领导及碑林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路子为城乡结合部的旧村改造开辟了一条新路,树立了好的样板;北沙坡人的远大情怀体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本色,是全市旧村改造的榜样。
“农村好书记”王志毅和“新世纪陕西农村乡企十大杰出新闻人物”窦永强面对记者没有多说,他们只想用高瞻远瞩的豪情带领满怀激情的北沙坡人实现他们共同的梦想。所以说北沙坡人令人崇敬。而改造后的北沙坡村令人神往。 宋一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