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圣地的那片蓝天
——延安市天然气公司创业发展纪实
延安,这是一片被世人奉为中国革命圣地和中华民族圣地的神奇土地;延安,这是一个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地方。在世纪末,这里又走出了一群为天然气而创业的人,他们以无私的报效之情开启了圣地的蓝天碧水之门,他们以艰苦创业和奋力开拓的时代精神为圣地的山川秀美和经济发展奏响了时代的强音。
一
自从人类保留了火种,黑暗和寒冷就不再可怕。从钻木取火,到天然气的使用,人类从蒙昧和落后走向文明。
天然气是一种高效的新型燃料。多少年来,把这种新型的高效燃料,做为工业燃料和清洁的居民生活能源,一直是延安市委、市政府和延安人民共同的愿望和梦想。因为恶劣的大气污染与延安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和驰名中外的革命圣地很不相称。如果能够实施城市气化工程,必将对改善市区的大气污染、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方便生活、节约能源,对发展旅游业、改善投资环境、促进老区的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勿庸置疑,这已成为所有关注老区发展的各界人士、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识。
延安地处陕西北部,与资源大市——榆林市相毗邻,是靖西输气管线的必经之地。随着延安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靖西天然气输气工程的开通,改变传统燃料结构和城市环境治理也就迫切地被提上了延安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1993年到1995年,延安市对天然气的项目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在可行性分析,工程选址等方面做了详实而细致的考察论证。
1995年6月,程安东省长专程到延安召开了办公会议,同年11月14日,延安市天然气工程指挥部与筹建处正式成立,艰巨的任务,浩大的工程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天然气公司一班人的身上。
二
那是七年前的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东方天际的云层照临这片圣土时,有一个面容刚毅的汉子走出了办公室,看着飘浮在半空中的烟尘,这位上任伊始的筹建处主任刘长生感到自己的心情分外沉重。
延安市天然气输配工程不仅是省、市两级政府“九五”期间确定的基础设施重要建设项目,更是一项泽及子孙惠及长远的“德政工程”。
该工程主要的门站、中压管网、控制抢险指挥中心三部分组成,概算投资8048.52万元(不含用户庭院管网建设资金),建设规模为年供气量2000万m3,日供气量5.48万m3。建成投运后近期可供13万人使用,远期可供17万人使用,同时可满足城区公福锅炉、餐饮业及部分工业用户的用气需求。这项浩瀚的公福工程投资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在延安城建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他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任何一项庞大的工程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支持。可是天然气输配工程在立项初期,没有启动资金,甚至连办公经费都没有。面对项目难争,资金难跑的多种不利局面,这位豪爽坦荡、思想活跃的陕北汉子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义无反顾的挑起了这副重担。
一个概算投资8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重要工程,仅靠国家拨款和财政投资是不现实的,企业贷款将是一条主要渠道,而资金落实到位则是天然气输配工程是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为了使工程早一天上马,全市人民早一天用上洁净的天然气,刘长生放下了手头的一切其它工作,把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跑资金谈贷款上,困了趴下睡一会儿,饿了泡袋方便面,大家已说不清楚他这样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在此过程中,他跑遍了所有的商业银行,苦口婆心、三遍五遍,终于以自己契而不舍、金石为开的诚意和决心打动了工商银行,并与之签订了贷款合同,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
天然气工程是一项工期长、技术含量高的特殊项目,从枣园输配门站破土动工开始(98年7月29日),他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强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一方面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严格审查施工队伍,另一方面委托具有高等级资质的可靠质监部门进行工程监督。
为了加快工程的实施步伐,延安市天然气工程筹建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了保证天然气输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建设资金的利用率和有效的控制工程进度,对工程的施工过程实行科学的管理和监督,他们抽调了多名文化素质高、思想觉悟好的同志参加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并设置了四部一室,从组织机构上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之后他们还建立了《工程建设资金的审批程序》、《大型设备及主要材料的购订办法》、《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办法》等相关的制度和管理程序,做到了人尽其责,工作有章可循。
为了确保从根本上解决新型行业技术薄弱的环节,最终确定了沈阳工业安装工程公司为储气球罐的制作、安装队伍;十三化建为输配管网工程的安装队伍;市建十三处为土建施工队伍;中国市政华北设计院、陕西诚信监理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石化质检站分别为整个工程设计、监理、质量监督部门。
并始终坚持每周一的工程例会制度和每月一次的工程现场办公制度,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强化的相互监督制约体系,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进入1999年之后,在市委、市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天然气工程筹建处的积极组织和协调下,各参建单位以“强化管理、确保质量、加快进度”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实施了门站、输配管网和用户工程的建设。并及时出台了“天然气输配工程施工管理办法》、《用户工程施工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以加强工程管理制度化的建设,这为投入运营后的各项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9年12月31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历时数年的延安市天然气输配工程在这天顺利实现了通气点火,这次点火的成功不仅是对每一位为天然气而创业的人的自身价值的有力体现,更标志着燃料能源结构的划时代的改变。当谈到这辉煌的巨变和自身的价值时,刘长生只平静说:“如果没有我干,最坏的结果,也大不了咱们市的天然气迟通两三年,因为这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正因为有这样一位领导,天然气公司的82位职工的心里才有了干劲、有了压力、更有了动力和信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全体职工没有休息一个礼拜天和节假日,但他们没人叫苦也没人喊累,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早日让老百姓用上天然气,使延安的天空更蓝、更美。
1999年,用户集资5000户,安装3000户。去年集资数量较99年又翻了两番,达到1.5万户,安装1.1万户,通气投用7000户,并发展改造餐饮锅炉16家,年计售气25.68万立方,销售收入30.82万元,实现税利9.5万元。
随着工程从建设期向运营期的过渡,2000年10月,天然气工程筹建处正式更名为延安市天然气公司,这就标志着该工程项目已转向了生产经营。
正像刘长生经理所说的那样:“我们也要实现战略转移。过去是抓工程进度、抓工程质量,现在我们要抓用户的投用,抓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市委、市政府及大家的期望,才能对得起这项惠及长远、造福后代的德政工程。”
是的,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搞好经营,扩大用户集资范围,他们从加强规范管理入手,调整并充实了公司领导班子,加强了公司内部管理,完善了机构,明确了科室及部门职责,同时建立健全了10套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了行业行为,真正将公司的运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同时,公司为了加强安全管理,坚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强职工职业道德、业务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并结合实际每季组织一次内部人员交流培训,使每位职工都能胜任不同岗位的工作,对天然气的属性及操作规程有了全面的掌握。
为了确保安全平稳的供气,公司每年都同各部门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并成立安全委员会对城区所有管网、设施进行每日巡查,对检查中发现或用户反映的隐患问题及时予以处理,以回头复检制和分片责任包干制,真正将安全放到了行业的重中之重。
他们在一方面加强目标责任制管理,严格季度、年龄的考核,确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另一方面在公司开展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改革,通过办简报、学习专栏和开展“创佳评差”活动及机关工作作风的整顿以增加职工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提高服务水平。使公司在组建一年多的时间里便呈现出气象新、人气旺的喜人局面。
并通过工程现场宣传、传单宣传和扩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对广大市民进行天然气的安全使用和推广教育,提倡大家增强环保意识,为天然气的开发和营运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为公司的创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回顾业已走过的艰难历程,展望公司的未来发展,刘长生经理动情地说:“天然气公司能有所发展都是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部门关怀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从施工建设转向生产经营,这个战略性的转移既向我们提供了挑战,又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天然气的市场空间很大。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入改革,强化职工业务培训,进一步搞好优质文明服务,才不会辜负组织的厚望,才能赢得市场,使公司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春风酬壮志,扬帆又起航。辉煌的业绩属于过去,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向他们走来,让我们祝愿他们迎着新世纪的朝阳,在新的起点,为了圣地明媚的明天再去续写新的辉煌。
方军 黄永平 白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