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镇安鼓励干部租地办产业
3000农户既当“老板”收地租 又当“雇工”领工资
本报讯 镇安县大坪镇红旗村三组村民刘付成将自己的3亩承包地反租给镇财政所种黄姜,每年每亩收租金800元,管护费300元,两年纯收入6600元。像刘付成这样将土地反租承包,既当“老板”收地租,又当“雇工”领工资的农民在该县有3000多户。
近几年,镇安县确立了栗、药、烟、菌四大特色产业,但由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怕担风险,致使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为把机关干部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由一般指导向全程服务转变,为农民发展产业分担风险,去年初,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党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兴办产业的决定,县上按照“农民得大头,财政增税收,干部有实惠”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干部职工租赁农民土地,兴办产业。全县有3000多户农民将自己的5000多亩土地,反租给4500名干部职工兴办产业。
据了解,这些农民将土地反租承包后,每年不仅收取土地租金,还普遍作为租地人的“雇工”,按照技术要求管护,并领取工钱,每亩土地年收入是租前自己种粮收入的8倍以上。与此同时,土地反租承包还使农民在管护中学得了实用技术,解决了他们“敢想不敢干,敢干怕风险”的思想包袱,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据统计,该县两年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粮经比由原来的7:3调到目前的6:4。全县已初步形成千亩以上的烤烟基地乡镇10个,中药材基地15亩,百亩以上蚕桑基地45个。 (毛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