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项调查显示:40.9%的企业仍在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36.4%的企业根本就不知道国家已下达“禁白令”——
无奈“禁白令”
尽管国家经贸委早已在2000年12月三令五申禁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据省消协日前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仍有40.9%的企业还在使用这种“白色”污染品。这种视“禁白令”为无物,依然我行我素的企业行为,原因何在?
据省消协的刘副秘书长说,首先是国家对治理白色污染的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性规定,如国家经贸委6号令中明令2000年12月底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工艺,今年4、5月份又连续发了两个通知,要求生产企业和餐饮企业停止生产和使用,但国家对流通领域却没有做出禁止销售的规定,对继续使用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处罚办法。同时,结合我省情况,省上在流通领域如何加大管理力度,也没有具体明示。这种从上到下的法律不健全、不完善,给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上带来一定困难。
一些生产者、经营者受利益驱动,环保意识差,也是有令难行的症结。据一位餐饮老板讲,有的饭店餐馆备有两种餐具,消费者若提出使用环保型的餐具,就拿出环保型的,否则就使用发泡性质的。有的一次性餐具生产厂家也是如此。既生产环保餐具,也生产发泡餐具,反正是经营者需要什么,厂家就提供什么。他们之所以采取这两手准备,归根究底是因为经济利益在作祟,因为环保餐具的价格高于发泡餐具的价格。另据调查显示,有36.4%的企业根本就不知道国家已下达了“禁白令”,因而缺乏行业管理、企业自律意识差。
从调查的分析结果认为,眼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多数企业想使用环保餐具但不知道哪里能供应。还有不少经营者和消费者反映,环保餐具质量差,易变形,且成本高,价格贵,不愿接受环保餐具。看来,大力发展和扶持生产环保餐具的企业,进行科学的运作,积极占领市场主动权,才能最大程度上克服“禁白令”有令难行的困惑。 本报记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