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食品制假的十大特点
本报综合消息 百日打假联合行动开展一个月以来,全国质检系统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2.3亿元,捣毁制假窝点1090个。其中,食品和“黑心棉”制品占查处案件和货值的四分之一,占端掉窝点总数的近40%。
据介绍,食品制假有十大特点。一是分布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食品制假现象。二是地点不定,造假地点变化多端,多数集中在管理比较薄弱的城乡结合部。三是无照、无标生产,几乎所有制假窝点都无任何证照和产品标准。四是手段简陋,不具备生产条件,卫生环境极差,有些产品的造假设备形成了一定规模,并有向西部扩散倾向。五是添加非食用物质,造假者公开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非食用物质,如吊白块、矿物质、非食用色素等。六是滥用添加剂,如色素、焦亚硫酸钠等。七是回收超期变质食品再加工出售。八是品种繁杂,但主要集中在人们日常消费量最大的食品,如肉类、奶制品、酱制品、粮果类等。九是篡改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主要是把已生产产品的生产日期标注为未到的时间。十是侵犯知识产权,假冒国内其他厂家的各种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