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滋味全
三秦大地素有“厨出蓝田、吃在西安”之说,可见陕西饮食文化之丰盛。且不说遍布市井的风味小吃,单一碗泡馍就让人荡气回肠,满口留香。不经意间,全国能挂上名的菜系几乎都移师这里,宽阔的南二环栉比鳞次的这酒楼、那佳宴更让吃惯饺子、面条的老陕大饱口福。如今的陕西人,喝甲鱼汤、炖乌鸡、泡人参、喝鹿茸酒虽非天天饮食之内容,可着实对这些“生猛海鲜”、“山珍海味”已不再奢望和垂涎。从粗茶淡饭到鸡鸭鱼肉天天“过年”再到掀起吃“农家菜”“农家饭”的热潮,这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向往,更是生活富足,商品繁盛的生活写照。
曾几何时,在人们的记忆中,那种“早上米汤晌午面”的简单饮食如能有点荤腥滋润,便很知足了,若再想大口吃肉又喝酒,只得巴望过年遂愿了。至今还记得冬天酿酸菜萝卜的大缸和房前屋前堆垒起来的白菜垛,记得第一次吃萝卜条就米汤的那种幸福,记得第一次把方便面误当长豆芽的笑话……从严冬到阳春,今天人们可吃的东西实在太多,有的甚至闻所未闻,人们口头的问候也从“吃了吗”演化为“吃的啥”。超市、商场从面皮、包子到饺子、馄饨,从苹果、桔子到荔枝、桂圆,从猪、牛、羊肉,到鸡鸭蛇蟹,一应俱全,套用一句话说,钱夹子一开,好吃自然来。
吃的东西丰富了,选择余地大了,难免会瞎吃海喝,甚至适得其反,近年来城市超重和肥胖人口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就是明证。最让人越吃越糊涂,越吃越害怕的倒是那些注水肉、假大米、劣质油、污染菜等,就连市场上买的黄鳝也喂了黄体酮,猪、鸡也吃了各种“生化”饲料……老百姓开始对吃认真起来,研究吃、琢磨吃,从什么能吃到讲求该吃什么,注重滋补,更重养生与健康,讲营养平衡,讲荤素搭配已成现代人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既是美味又当良药,即便请客吃饭也会以此为标准,而绝非一味“四菜一汤”或“满汉全席”。食风的讲究带来饮食的推陈出新,接二连三的“美食节”、“厨师节”应运而生,不外乎从吃中寻求更科学的道理,诠释更人文的氛围,同样以吃为契机,发展商贸也滚滚而来,“猕猴桃节”、“酥梨节”、“石榴节”、“苹果节”、“板栗节”、“红枣会”等等背后无不是今日一片丰茂繁荣的百姓生活。
想吃就吃的生活显然有些盲目。最近一二年的饮食从荤腻趋于清淡,不时掀起了“杂粮”热、“农家菜”、“农家饭”热,真有点当初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味道,许多人为此不惜驱车前往。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不少饭店并没有把“农家菜”作为看家菜,而是常打出“生猛海鲜”之类的招牌,而今两者兼营有之,各自标新亦有之,市场的发展似乎正在剔除厚肥、追求健康、回归自然,就连与吃相连的喝,也从白酒、烈酒过渡到啤酒,尤其崇尚葡萄酒、苹果酒等水果系列酒,有人甚至还提出喝白开水是更为科学的道理。
说了这么多,不敌一句吃我所爱、爱我所吃来得实在?吃胖也好,吃美也罢,只要不吃出病来,都算会吃。明天的饮食依然丰富多样,五彩纷呈,或许已有人为新年预订下了一桌海鲜,有人选择了粗粮细吃,那么你呢? 本报记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