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是织机守护神
陕西玻璃纤维总厂织二车间,近百台织机飞转,几十名挡车工来回穿梭,保全工刘胜利象往日一样在车间巡视,聆听织机织出的美妙的乐音。突然,他健步走向一台织机,凭声音,他判断这台织机一定是哪儿出了故障,经过仔细观察,似乎布机的齿轮转速慢了,再一摸转轴,微微有些松动,问题找到了。对症下药,刘胜利拿来工具,三下五除二就排除了故障。
整个检修前后不足二十分钟。一位老挡车工说,刘胜利三十年如一日地“倒腾”织机,早已练就了一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到擒来”的硬功夫。
可谁又能知晓,作为保全工,这其中刘胜利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自从知青的他被招工进厂那一天起,他便一头扎进了织布车间,从此织机的是否正常运转就牵动着他的每一根神经,成了他的喜怒哀乐。
三十多年来,为了呵护好布机,刘胜利每天早上坚持提前半小时进车间,检测设备,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摸索设备改良项目。他给自己定的三条原则是:严重影响质量问影的故障抢着修;其他保全修不了的指导着修;一般问题看着修。
早些时候,车间进了60台织布机,由于制造比较粗糙,翻车现象比较严重,刘胜利就和其他同志一道从第一道工序查起,逐一进行分析,月余后大问题解决了,但还是有一台布机连续十几天不能正常作业,刘胜利为此寝食难安,一天夜里三点多钟,他忽然大悟,翻身起来赶到车间,一直干到中午12点多,布机终于正常运转了,而刘胜利却累的差点晕倒。当班一名挡车工深受感动,特意为他做了热乎乎的饺子带来。
正是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在三十多年的保全工作中,刘胜利获技术成果六项,技术改造革新项目六项,通过改造,每年为车间节约资金约15万元。因此,他连续十多年被评为厂级优秀共产党员、生产标兵和先进个人,连续两次被评为陕西省建材工业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然而,面对荣誉,刘胜利坦言:除了保全,还是保全。
本报记者 刘公望
通讯员 何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