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令人堪忧的“政绩债”
陈旭
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政绩债”。该镇从1994年起,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办起了八大公司、开发了几个大项目,大建高档次的宾馆及城镇配套设施。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保障,没几年,众多项目纷纷落马,八大公司被迫停办。不但给全镇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内伤”,还拖垮了许多参与开发建设的企业。仅1999年内,豫灵镇就因债务纠纷接到法院传票120多份,800多名债主上门讨债。
现在,在为数不少的地方,一些领导干部,为给自己日后的升迁打基础、铺道路,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搞所谓的“政绩工程”,以讨上级的欢心和青睐。建立在这种思想基础上的“政绩”本身就很可怕。因为他只图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考虑后果如何,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祸患。豫灵镇仅仅是浮出水面的一个反面典型。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这类情况,当地政府是主要的责任人,但之所以能出现这些问题,与一些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下级“政绩”时的错误指导思想有绝大关系。不少地方考核下级“政绩”时,多看新建了多少大企业、新上了多少个大项目,以此判断地方领导的才能和魄力,也作为升迁的依据之一。这无形中助长和逼迫下面人为地搞一些没有实际作用和意义的“政绩工程”。导致劳民伤财,负债累累。透支了政府的信用,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后患无穷。最后必然象豫灵镇那样,“一届‘政绩债’,百年还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