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04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黄雪惊天 狮狗鹫三重奏 忘形的贪官 政声人去后 傅云宪扎根山城的老矿工 坐车随感 图片新闻 勇立潮头唱大风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4

黄雪惊天

□文/薛海春

从古到今,天空下的是白雪,因为空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必然是白色的结晶,不可能是其他颜色的雪。但是,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去年冬日的一天,吉林省吉林市的居民发现,地面上不再是他们以往熟悉的皑皑白雪,取而代之的是层层黄雪。环保部门确认,这些黄雪是因为下雪后天空中出现扬尘、扬沙现象造成的。当地气象专家说:“冬季雪中伴有扬尘、扬沙现象在当地从未见过,在全国其他地区也十分罕见。”

实际上吉林市的黄雪,是由于北方地区环境植被遭受破坏,土地日益沙化,沙尘伴着雪花随西北风一起飘过来的,到了地面便成了黄雪。这黄雪也并非吉林一处,而是随着风势的强弱,雪花的大小,沙尘的浓淡,各地的颜色深浅不同罢了,黄雪很快就融化了,留下是国人的思索。就我这个长期生活的古城,虽然没有下如吉林那样的黄雪,却下的是“阴雪”,暗幽幽的,脏乎乎的,而且雪后天不晴,雾不散,记者报道形容是“阴雪绵绵,雾气蒙蒙”。气象专家介绍说,历史上确很少见。难道应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话,“环境的恶化是文明的丧钟,而敲响这一丧钟的恰恰是人类自己”?这时我耳边也忽然响起一位哲人的话来,昨日的神圣不是今日的神圣,历史的神圣不是未来的神圣。环境衍生着文化,这文化或者昭示着美丽的家园,或者警示着人类的末日。

话说得可能重了点,可现实呢,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3%,而且每年还在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着;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年流失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全国每年遭受旱灾的农田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1.2亿亩增至90年代的3.8亿亩。加之侵占和破坏林地和绿地、乱砍滥伐树木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此《凤凰网》有这样一段话,说得发人深省:“一片水土流失的土地,是贫瘠地土地;一个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民族,是大出血的民族。”

然而,人类是有能力改造大自然的。1979年夏天新疆吐鲁番刮起12级大风,植被破坏的地方,电线杆被刮倒,汽车玻璃被沙石击碎,村庄的土墙被飞沙擦出一道道沟痕,高空中三天三夜笼罩着昏黄的浮尘,人畜财产损失惨重。可就在同一地区的农田绿洲,由于有外围很宽的灌草固沙带,边缘绿化林带及内部窄带小网所构成的农田防护林网的保护,竟然树木葱茏,麦苗青青,仅有个别地方流沙越过了边缘林带,林网内没有发现被风沙损伤的现象。还有宁夏的沙坡头及辽宁的章古台,分别地处于腾格里沙漠与科尔沁沙地的区域,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大面积的植树造林,而今表层土壤已经固定,林下到处绿草如茵,流沙飞尘基本绝迹。这是范例,也是希望。

孙中山遗训中说,要防止水灾与旱灾,根本方法是造林。20年前邓小平说,植树造林要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再造秀美山川。2000年5月12日朱镕基总理说:“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行。”

无沙尘暴和扬沙扬尘便无黄雪,多绿色植被便少沙尘暴,一旦沙尘暴绝迹,人们方可生活在融融绿色中,而绿色,方是生命的颜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