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利埙三弟兄
埙的历史发展简介
不知是地域、还是父辈的熏陶,使得从小在古汉城角下长大的李蕴达三兄弟对中国古老的乐器“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安李下毫村、古汉城墙边。儿时的戏耍,刨出了一个汉代残缺不全,上面有三孔的陶制品,不知何物。是精通音乐的父亲告诉他们“这是一把中国古老的乐器,名为埙。是用泥土制作再经烧制而成,可吹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时光的流逝,兄弟三人已到了中年,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工作,但他们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研究制作埙。兄弟三人为掌握音乐知识,到北京求教于音乐名家,为学制埙的方法他们又不知走了多少路、拜访过多少老师;为学烧窑的手艺,他们和窑头村的农民交朋友,不耻下问,还在自家的后院盘起了一座土窑。十几个春秋,失败了再来,不知失败过多少次,也不知烧坏了多少个埙。兄弟之间也常常为作一把好埙争论得面红耳赤,但兄弟几人的心贴得更紧了。
李蕴达、李蕴冰、李蕴林弟兄三人作的埙,非常的专业。他们对选泥、练泥、拉坯、修形、凉干、调音、烧制,外形的工艺设计、色泽都很是讲究。日本、台湾的朋友曾专程到西安与他们交流,并收藏了他们的作品。
老大说:“古乐器中埙和篪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我们弟兄三人就如这古老的乐器一样”。
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黄河流域的半坡等古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埙的初形。
最古老的埙大约是原始先民们用于狩猎的工具,用来模仿动物的鸣叫,埙从最初的一孔演变到六孔,经历了约三千年,在中国几千年的乐坛上,埙和钟、磬、笙、琴等乐器一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唐以前,埙在宫廷乐队中一直有着重要地位。到清代以后,埙却突然隐没。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音乐工作者开始对埙进行了挖掘和研制,他们在古埙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九孔埙、十孔埙、十一孔埙。在1983年23届奥运会艺术节上,一首埙曲《楚歌》引起轰动。当地报纸有“此音只应北京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的报道。 (玉军)
图①:埙成了三弟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图②:一把好埙外形的装饰是不可少的
图③:拜师学陶艺
图④:制埙中的拉坯
本报记者 郭玉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