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棵松树的另一种用途
刘章建
近日,媒体又爆出一个冷门。多家报刊报道:黄山风景区著名的“梦笔生花”景点的松树是棵“塑料树”,真树早在1982年枯死。为了给慕名而来的游客一点心理上的安慰,黄山园林部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专门设计制作了塑料拢龙松模型,于1984年4月28日赶在“五一”节前将其“长”在原先位置。
黄山园林部门的做法本无可厚非,无非是一棵假树替代真树供不辨真伪的游客看看,且走马看花的游客又有那一个去为一棵树较真儿?可是,媒体为了这棵树生发出的炒作,不得不使笔者生出对这棵塑料松的作用的猜测。
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警示作用。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我们不能否认媒体对采访结果披露的真正意义旨在于批评黄山旅游部门无视景点的保护,造成一个著名景点消失。同时,提醒旅游部门在靠“景”吃“景”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景点。
其次,炒作行为。笔者不知道这则“梦笔生花”以假乱真的新闻线索是如何挖出来的,反正炒作这条新闻的人们已经从中捞到了足够的好处。因为这实在是一则旧闻。据国家有关部门资料显示,该树1982年死亡后,当地就做了相应报道,今天,不知道是哪个“聪明”的老记又翻出剩饭重炒了一回,惹出沸沸扬扬的“假树”系列新闻。一时间,媒体纷纷出炉的夹生新闻简直让读者良莠莫辨。
其三,抛出买点。世间的事情很怪,有些东西是越臭越香,像臭豆腐。有关黄山假松的新闻,难免又重落巢臼之闲。因为笔者在众多的有关黄山假松的报道中,几乎没有读到一则敢于评论、语言肯定的报道,几乎都是用中性的、暧昧的语言去描述这棵以假乱真达18年之久的塑料松树,而对造成其死亡的真正原因,却鲜有涉猎。这些文章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