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情 一种教育力量
□文/杨建华
尝记得这样一个故事:
《歇斯底里研究》和《梦的分析》的作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7岁时,在屋里撒尿,为此,他父亲斥责和叹息道:“这孩子一点也没出息!”这一在当时和以后都被证实为十分不恰当的批评,撞击着弗洛伊德的心,引起很大的精神震颤,以至在很长一个时期,当时的情景的幻影还在他的梦中出现,而且在梦中,它们始终同他的事业的成果联系在一起,好象他对父亲说:“你看,我已经做出了成绩。”
一次“指责”何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弗洛伊德父子之间心灵的交融和心灵的碰撞,在于儿子对父母亲情的敏锐的观察和深切的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交融”,没有“交融”,便没有对错误的心理体验(痛苦、羞耻,忧伤、奋起)便没有行为上的矫正和扬弃。没有“碰撞”便没有心灵的震颤,没有精神的“火花”和“燃烧”。
父母亲情,不单单表现为对子女入微的疼爱,也表现为对子女耐心的批评和激怒的呵斥。弗洛伊德父亲是一位毛织商人,家境虽不富有,家庭生活却融洽和睦。他心地善良,为人诚实,乐于助人的品质对小弗洛伊德有着现实的、深远的影响。他对儿子“在屋里撒尿”的斥责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成人的急切的期待,成才的殷切的希望。儿子接受父亲的正当的批评乃至不恰当的指责,是因为他感悟到了父亲“批评”、“指责”中的挚爱。对错误有了深刻的自省。这种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又化为行为的动力。此后,八岁的弗洛伊德开始阅读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歌德对大自然的赞颂包括对人的赞颂,鼓舞他在心中燃起了探索大自然和人本身奥秘的志向和精神。经过刻苦的学习、研究,弗洛伊德39岁时,终于发表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开山之作——《歇斯底里研究》。
人的成长是需要营养的:物质的、精神的。精神的养料既来自人类社会的长期积淀——知识、文化、传统,也来自人的社会实践:既来自学校教育,也来自父母亲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亲情带有浓重的人伦色彩,大抵人小时候受其影响,积淀起来,终生受益。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里还经常回忆起母亲特别宠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受。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弗洛伊德这段话的言外之意,还有一个如何对待“父母亲情”的问题。如果对“父母亲情”视而不见,缺少感受,缺少内省,或者错误地以为父母之爱就是对自己言行的娇纵,那就会使自己变得懒散、冷酷和乖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