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08日
综合新闻
02

“高分落榜”五大成因

考生对自身实力评估不足,定位不准

媒体炒作、高校自身宣传过度

受学校或班主任名牌思想误导

不同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差异的导向

考生缺乏风险意识

一年一度轰轰烈烈的全国高考,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数以万计的考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忧的是不少优秀考生由于高考志愿填报不当,造成“高分落榜”现象。如何看待高分考生“落榜”?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又该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考生怎样才能对自己的实力作出客观的估价呢?

考生对自已实力估价的关键在于应把平时一贯的学习状况和高中阶段的若干次期中、期末以及有关模拟考试的成绩综合起来考虑,绝不能简单地依照某一方面或某一次成绩作评价。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潜质因素,如有的考生在高一、高二阶段成绩平平,高三时才崭露头角,而有的考生则相反。若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到了,由此做出的评价应该是比较准确或者说有90%的准确度。考生在高考坐标中准确定位至少要掌握四方面的参数:其一,考生所在中学历年高考录取的实际情况,即考上重点本科和一般本科的人数;其二,某大学在该省区的招生人数和分专业人数;其三,某大学在该省区历年录取投档线的稳定性情况;其四,把自己在局部(本校)的实力摆到一定的区域内(或一定范围内)去衡量,如某考生在本校为第一名,而在该区域内同级别的中学有80所,某著名大学招收120名,应该说报考该校有95%的把握了;若该校只招收60名,显然,其报考的可靠系数就小于前者了。报考第一志愿学校的可靠系数必须大于95%方可报考。

媒体炒作、高校自身宣传过“度”。而目前的社会媒体对每年高考的招生宣传可谓铺天盖地,目不暇接。多数主流媒体是实事求是地在不同阶段积极宣传国家的招生方针政策,也有一些社会媒体则对高考招生宣传过“度”,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或夸大某项招生工作的功能或作用;对某些高校存在不切实际的宣传,过分炒作招生信息及非官方招生信息。由于过“度”的宣传使不少考生或考生家长思想上对志愿的欲望扩大和提高,影响了志愿的填报,导致志愿集中、高分考生落榜。高校自身的宣传也存在过“度”的现象。

社会媒体、考生家长和班主任老师有义务给考生填报升学志愿作参谋。然而,有的班主任老师在参谋的过程中,由于“名牌思想”作怪,硬是动员自己班上的学生拔高志愿,不切实际地去报考某一名牌大学或某一热门专业,以班上学生考取几个名牌大学为荣,结果造成部分高分考生落榜。有的中学由于“名牌思想”作怪,常常拿自己的学校与其他中学作攀比,甚至暗地里要超过兄弟学校。特别是一些基层中学拿考生志愿当儿戏,叫你怎么填,你就得怎么填,使考生的高考志愿变成中学部分老师的意愿。这些名牌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优秀考生志愿的填报,最终很可能导致高分落榜。

不同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差异的导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由过去封闭式的包分配转变为开放式的自由应聘职业,这一重大改革对考生填报升学志愿起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找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每年在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有的公开指明只招聘本科、硕士、博士,有的指明只招聘重点大学毕业生,有的名企高职位和外资名企公开指明只招聘名牌大学毕业生,等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就业单位的性质、层次,还是今后的发展、深造方面都优于一般大学。这一倾向使得部分考生不能正确地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不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产生了偏颇,从而导致了这部分考生非名牌大学不报、非热门专业不读,结果却纷纷落榜。

考生缺乏风险意识。每年高考结束后,当各省区公布考生成绩和各批次录取分数线时,在不同场合都可听到考生发出的感叹声:“我的志愿填错了”或“我的志愿填高了”或“我的志愿是父母填的”或“我的志愿是班主任填的”等等。这都是考生缺乏风险意识,企图把责任推卸给他人的一种表现。所以,考生在填报升学志愿时,应该正确对待家长、亲友和班主任老师的建议,当他们的建议与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基本一致时可以予以采纳,反之,则可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兴趣爱好自主决定。在这里要奉劝广大考生:不要轻易去冒大风险,如果要尝试冒大风险的话,就应该主动地承担由冒险而付出的代价。

(姚高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