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你的孩子
口文/张城蓉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遗传素质和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就此而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着优于他人的长处,他们亮晶晶的双眸会对着天空大地和海洋发出“十万个为什么?”的追问,他们自由无羁的心灵有着无数的幻想和奇思,他们天生不懂得什么叫吃苦。好奇心、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力都是上帝赐予他们的财富。
然而这些善于幻想、善于发问的孩子进了学校,却变得什么都问不出来了,越大就越不敢幻想,到最后就甘于平庸,什么都不再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没有感受到求知的快乐,而是感到无限的苦难。在一次次规格统一、标准统一的考试和评比后,他们那种蓬勃的生气和满腔的自信心渐渐丧失。用不了几年,老师家长同学和他们自身就会把他们按分定位,大多数得不到前几名的孩子就这样失落了可贵的无畏精神,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再梦想,不再发问,不再好奇。可以想象,失落了梦想的孩子长大后会出色吗?没人赏识的孩子会有生气吗?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得不到快乐的孩子会幸福吗?
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保持并培养孩子的宝贵天性,如何让孩子发挥所长,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成长就成了摆在家长和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一计是,作为家长,赏识你自己的孩子,作为老师,赏识你的学生。
人性最深处的渴望就是被赏识。“士为知己者死”是成年人对赏识的感激,而在成长中的孩子身上,赏识更有着巨大的力量。周弘就是运用这一原则把他那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一个神童并上了大学,亲身收获了赏识的甘甜果实。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随便点出一个班级名单中的几名同学,并告诉全班同学他们是经过特别选拔出来的智力超常的学生。一年后,再来调查,发现这几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孩子都成了班里的优秀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赏识孩子对激发孩子的潜力是多么有效。
生活需要艺术,教育也需要艺术。爱孩子是人人都有的本能,赏识孩子却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我们做家长的总是爱拿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尤其是比文化课的分数,越比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于是就会在有意无意间将这种情绪流露出来。久而久之,孩子也受到感染,自信心下降,最后就在潜意识里将自己定位于不行的行列,放弃了努力,结果当然是真的不行。其实,就算孩子在文化课上真的不行,他也一定有他行的地方,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赏识他行的地方,以使他保持做人的自尊和自信,这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重要前提。
赏识孩子并不会使所有的孩子都成为班里的第一名,即使所有的人都优秀,只要有名次存在,就一定会有最后一名。争当第一名,并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肯定生命的价值,让孩子人格健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美满快乐的人生。赏识孩子也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高人一等”,而是为了不泯灭孩子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创造人生的乐趣,追求人生的意义。赏识孩子不是为了使孩子目中无人,而是为了让孩子的心灵更舒展更有活力,会爱自己也会欣赏别人。赏识孩子并不是一味的赞扬,而是在赞扬中有要求,让孩子在赏识的阶梯上体验各种各样的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当周弘七岁的女儿十道应用题只做对了一道时,他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他还说自己在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碰都不敢碰,使孩子信心倍增,仅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假如周弘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十道题就错了九道。”那又会是什么结局呢?
赏识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生命觉醒的力量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试试吧,当你满怀爱心去赏识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你们会更亲昵,更谐调,双方都会感到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