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十年辛劳为职工
——“送温暖工程”实施十周年综述
一
十年前的1月7日,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杨兴富、章瑞英、郑万通等领导挂帅的送温暖慰问团,兵分八路,奔赴安徽、江苏、湖北、河南等18个省、市、自治区看望、慰问困难职工。这标志着由全国总工会发起的“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从此“送温暖”这个充满温馨与关爱的词语深深地楔入广大工会工作者的人生字典,她承载着工会干部们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
十年后的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组沉甸甸的数据:送温暖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工会通过自筹资金、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累计筹集送温暖慰问款104.42亿元,走访慰问了48.2万户次困难企业和3975万户次特困职工、劳动模范、离退休职工和伤病残职工家庭;全国累计有82.2万名各级党政工领导干部与97.8万户困难职工家庭建立了包户帮困联系。“送温暖工程”已不是工会一家唱“独角戏”,而是发展为凝聚社会多方力量的系统工程,它所激发出的善心善举正以燎原之势在全社会奏响“爱的奉献”主题曲,犹如寒夜中的篝火,照亮了贫困职工的心,点燃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十年的执着和耕耘,“送温暖工程”终于迎来了收获。
二
其实,只要我们把追溯的目光投向十年前的中国,便不难发现,工会组织以开展送温暖活动为己任,完全是历史的必然。
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在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形势下,部分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受结构调整、市场变化等多种原因的影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下岗职工逐年增多,停、减发职工工资和离退休金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职工生活发生困难。与此同时,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积弊,使得我国在社会保障、调剂引导就业等方面,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经验积累都难以适应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群众组织的工会,怎样才能既承担起职工利益代言人的使命,又当好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显然,送温暖活动正是能将这二者结合的有效载体。
正因如此,1991年末,全国总工会的领导经过认真思考,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下,决定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给困难企业的职工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1992年初,该活动正式启动。
“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在回眸“送温暖工程”十年历程之际,一位资深的工会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的确,如果说全国总工会最初作出开展送温暖活动的决定更多的还是迫于外在形势的需要,那么,此后几年的发展趋势却充分地验证了开展这一活动的英明。
送温暖活动一正式启动,即激起很大的社会反响。新华社当时发的消息这样写道:“送温暖慰问团所到之处,都受到各地党委、政府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热情赞扬和大力支持。”“慰问团还积极配合协助当地党政领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安定了人心,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稳定。”
1994年4月14日,尉健行同志在全总主席团会议上指出:“送温暖工程是在当前形势下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抓出成效。”
同年4月20日,全国总工会召开电话会议,将一年一度的送温暖活动拓展为“送温暖工程”,以积极推动送温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
纳入社会系统工程的运作轨道,将送温暖活动提升到关注贫困职工社会现象的高度,从而使送温暖活动具有更深层面上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
在年初召开的全总十三届四次执委会议上,尉健行同志指出,“广大工会干部务必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帮扶特困职工的工作精神、工作经验和工作机制,发扬光大到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上来。”
这既是对“送温暖工程”十年来发展历程的精辟概括,也为其今后发展指出了方向。
事实上,当我们今天回头审视“送温暖工程”十年的风雨历程,其从节日期间的走访慰问、送钱送物,到拓展和演化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从“确保不让一个特困职工过不下去”、对特困职工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到维护困难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从发展多样化的帮困形式和手段,到集合成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拾遗补缺作用的职工互助合作保障体系……每一个前进的足迹无不昭示着:只有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在“破”和“立”的辩证循环中,“送温暖工程”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和常走常新的活力。
在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进一步多样化,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化的趋势已成必然,而入世的影响日益彰显只能加剧这样的趋势,对工会来说,这意味着今后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的工作和任务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送温暖工程”怎样才能承载起这沉甸甸的使命呢?
社会化,是“送温暖工程”的战略选择。“送温暖活动只有走出工会孤军奋战的境地,实现社会化,才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早在全国总工会发起“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之初,如何将这项活动推而广之,发展成为人人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便成为摆在各级工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制度化,是“送温暖工程”的主动选择。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强调制度的建立和遵循,入世后这种规则精神将更加得到强化。显然,“送温暖工程”只有尽快实现制度化,才能获得规则社会应有的效率。
实现与社会保障相结合,是“送温暖工程”的必然选择。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问题的终结。“送温暖工程”要达到解决困难职工生计问题、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的目标,必须实现与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提高广大职工的保障水平。
四
几多关爱,几多感动。几多付出,几多回报……蓦然回首,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倾注心血和汗水,以责任和信念精心打造的“送温暖工程”已走过十年的风风雨雨。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我们可以欣喜,我们可以自豪,我们可以陶醉;但展望新的征程,我们更需要冷静,更需要信心,更需要努力。
■娇萍
李建国书记和省总工会同志到西北光学仪器厂慰问困难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