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寻根溯源说难处
本报记者 杨明洲
“环卫苦,环卫难,此苦此难有谁怜?”这类顺口溜,在环卫系统职工中可以收集到好多。但这苦与难是怎样形成的?又为什么久拖不解以至成为大中城市的“通病”呢?记者在各地的采访中,也注意寻根溯源,就此听取和收集了各方面的意见与呼声,现归纳整理如下,希望能引起全省环卫系统和工会组织、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决策层的关注与重视。
一、造成环卫苦与难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体制不顺,这是各地市、县区的普遍呼声。现在说环卫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上是生产服务性单位,因为待遇上不但没有野外作业、污染行业工作的补贴,连机关坐办公室享受的烤火、降温福利也没有。环卫职工归谁管,各地有各地的“章法”,有的是由市上统一管,有的下放到区上,有的干脆就下放到街道办事处去管。而街道办事处职权、财力有限,不但难以保证环卫工人的工资收入和福利,一旦出了人身伤亡事故,就把街道办事处的整个工作都打乱了,到头来各方面还很难满意。据铜川等地市城区的环卫管理部门反映,按规定他们是区上的事业单位,内部实行企业管理,但实际上是市上管钱不管人,区上管人不管钱。管人的把就不了业的熟人尽管向里塞,超员经费根本不管;管钱的对环卫经费要么划一块了事,要么一平方米8毛钱“十年一贯制”。环卫部门处于夹缝中,没有多少权利但有无限的义务,往往是提要求、下任务的多,“打屁股”的多,一旦出了问题,特别是工伤事故和职工生活困难等,找上级时往往被市上和区上互相推诿,踢了皮球。
二、环卫基本建设设施投入不够,欠帐多,特别是环卫职工作息场所建设严重滞后。早在1994年,建设部就要求把环卫职工作息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明确作息场所包括学习、休息、淋浴、供热水等设施。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市街道上的环卫工人作息场所,还有液化灶、微波炉、更衣室、电视、音响等。但据省上有关部门介绍,我省的环卫职工作息场所建设几乎是“零”。记者采访中的所见也正是这样,就连西安这样的省府所在地的大都市,也没有一所环卫工人作息场所。由于环卫工人的作息场所是马路、大道,而且是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一年365天都得照常作业。尤其是炎夏三伏天,环卫工在三四十度的高温下工作,他们喝没喝处,歇没歇处,口渴难耐时就在路边喝口自来水,作业中中暑者屡见不鲜。据西安市在一个炎夏月份作的不完全统计,当月全市中暑的环卫工人就达286人。
三、资金紧缺,是各地环卫职工苦与难的一个重要“症结”。但资金紧缺又是怎样造成的呢?记者采访中发现其基本原因有两条:一是该拨的拨不下来,二是该收的收不上来。以咸阳市为例,1995年环卫下划到区上时,将过去一年的210万元环卫经费切成两块,一个区100来万元。但当时秦都区清扫面积58万平方米,现在扩大到120万平方米,环卫工人也由当时的百十人增加到380人。2000年该区预算了282万元环卫经费与开支,但区上只给拨了30万元,加上市财政拨的100万,还有140万元的资金缺口。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