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要理直气壮地维护环卫职工的合法权益
本报的《来自我省环卫职工的调查》系列报道今天推出最后一篇,但我们对环卫职工的关注和情谊才算一个开头。作为工人阶级自己的报纸,我们今后将继续把采访的“镜头”聚焦向这些可敬的“城市美容师”。
提起环卫职工,就不能不谈到我们的环卫管理体制。众所周知,我国的市容环卫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近年来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由于机制不顺加之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市容环卫事业的发展和环卫职工的正常劳动作业与收入待遇。因而,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是促进市容环卫事业健康发展,全面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的唯一出路,也是从根本上改变环卫行业的地位和解决环卫工人“两低一差”状况的有效措施。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为了确保环卫改革的顺利进行,应该把维护环卫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内容。
环卫职工既是一个困难的社会群体,又是建设和维护现代化文明城市的一支生力军。各级工会组织,一定要把这支包括农协工在内的环卫职工最广泛地团结到自己的周围。尽快解决环卫系统工会组建工作的“空白”现象。环卫职工是我们工人阶级大家庭里吃苦耐劳,而又常受冤受屈的兄弟姐妹,工会干部应该怀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理直气壮地为环卫职工撑腰,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和一切打骂和欺辱环卫职工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对于农协工、临时工身份的环卫工人收入低,甚至低于城市“低保线”的问题,环卫职工岗位津贴多年在我省大部分县区落不实问题,还有城市环卫经费划拨中出现的“层层剥皮”等现象,各级工会应该仗义执言,督促地方政府部门把这些问题协调解决好。对环卫职工作息场所的建设,建设部和省上都有明确要求,工会组织应该结合“建家”活动,督促和配合地方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解决环卫职工的苦和难,还有一个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卫意识、社会公德和精神文明的任务。尽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但只要首先从我们工会会员和工人阶级队伍自身带头做起,一个尊重环卫职工及其劳动的社会风尚定会在三秦大地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