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失的“鹰”
——记在灞河抢险中不幸逝世的西安工务段大修队工长陈瑛
编者按
在“天灾”面前,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人类的孤立无助,肆虐的洪水在瞬间淹没了许多亲人的生命,冲毁了树木、房屋、铁路、桥梁、家园;洪灾退尽,我们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刚性,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站在水毁后的废墟上,人们擦干心中的血和泪,拿起铁锹,举起锄头,家园需要重建,我们绝不屈服。在恢宏的重建图景中,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解放军以及社会各界,立足岗位,战天斗地,穿越灾难后我们前赴后继,豪情万丈。在此,我们选取陇海线灞河桥灾后重建的片段,以此反映大灾之后所有参与建设的人们的辛劳和献身精神。
公元2002年6月20日,在西安南郊三兆殡仪馆的告别大厅里,低沉悲壮的哀乐,在为一个不朽的灵魂哭泣。参加告别仪式的近百名干部职工个个哭红了眼圈。这是个极不平常的日子,是个让“西铁工人”难以置信又不能不信的日子,他们送走了年仅48岁的好工长、送走了把生命交给了灞河桥抢险的钢铁战士……
6月18日3点30分,在“6·9”水灾抢险中奋战了8天7夜的西安工务段大修队工长陈瑛,由于过度的劳累,头痛恶心,从工地送往医院,经诊断为心跳呼吸骤停,终于走完了他壮美的人生历程。然而,他不朽的灵魂将永远矗立在灞河桥头,守望着陇海大动脉的畅通。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的生命极限是七天七夜;然而,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却义无返顾挑战这一极限,在工地一干就是八天七夜
陈瑛不幸逝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工务段管辖养路工区的华山脚下、咸阳古渡、灞河桥头……
我们的好工长走得太突然!
陈瑛阿,你把毕生精力都交给了钢铁大动脉……
陈瑛是累死的啊!
6月9日,静静流淌了千百年的灞河水,终于撕破了往日的柔情,肆虐的洪水,彻底摧毁了在国民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灞河桥……
铁道部、郑州局、西安分局告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关注!
素有“钢铁脊梁”之称的西安工务段迅速从大修队、修配所和灞桥、渭南、华县、东站等线路工区调集500多人集结到抢险工地开始了修建联络线的战斗。仅用9小时就漂亮的完成了陇海、西康线路拨移对接的任务,使陇海线迅速恢复了通车。
陇海线开通后,为了提高列车的通过能力,把水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铁道部、路局决定迅速修建1061线路所。西安工务段承担的任务是铺设技术含量较高的1/18可动心道岔。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为这种道岔在西安分局只铺设过一组,西安工务段从来没有接触过。危急之时,工务段领导临阵点将,第一个便想到了能打硬仗、恶战,技术高超的大修队工长陈瑛。这时的陈瑛已带领他参加抢险的兵马,刚刚撤回繁忙的赤水中修工地,6月11日,陈瑛接到段上让他火速赶往抢险工地的紧急命令,便骑上摩托车,飞速驱车60公里,再次来到灞河桥抢险工地。副段长晋志毅表情严峻的告诉他:“陈瑛,段上交给你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要用最快的时间把可动心道岔预铺出来,线路所能否尽快建成,就看你的了”。陈瑛拍着胸脯坚定地说:请领导放心,我们一定按时铺通!便迅速带领50多名职工赶往新丰、窑村,把1组P60kgl/18新型水泥枕道岔和一组P60kgl/9木枕道岔分从两地,用轨道车、汽车不停地转运至陇海线1061km处,现场场地狭小,他就肩扛身背硬是把大批的轨料运到现场,他立即组织部分职工把1061线路所的基础需全部用枕木设置和加强进行配合。按照分局的要求,15日下午18时将2组安装完毕。并一次验收成功。
6月15日,具有小车站功能的线路所开通了,望着隆隆的列车从他们亲手铺成的最先进的道岔上驶过时,陈瑛和他的伙计们不禁喜极而泣。
8天7夜,那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那是挑战生命极限的日子!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极限为7天7夜,为了争取抢险的分分秒秒,陈瑛简直在玩命。抢险中,他第一个冲锋陷阵,组装可动心道岔。1/18可动心道岔,整整8大木箱、上千个配件,按几何尺寸组装,哪一个步骤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体组装,真是差一毫米都不行。陈瑛几乎24小时盯在现场,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零部件,他都要严格把关,亲自过目,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过去在大修队和陈瑛一同共事的5班班长苗秀恩流着泪告诉我们:陈工长硬是累死的啊!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他是有名的“拼命三郎”,这次抢险,虽然大修队把我又调到他身边帮助他工作,可是我还是来晚了,我要一直在他身边,能为陈工长分担许多工作的担子啊!也许他现在……这位40多岁的中年汉子已经泣不成声。
有人说干工务的活全是“傻、大、笨、粗”,只要力气大能抡洋镐就行,可是陈瑛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干工务也要搞机械化、现代化,更离不开科学技术,大伙都称他是“工务段的土专家”
6月16日上午,经过西安分局3000多名抢险壮士的日夜鏖战,1061线路的最后攻坚战打响了。陈瑛带领他的勇士们开始将预铺好的1/18可动心道岔与便线上的陇海线对接铺设。可当整个铺设工作正在顺利进行的关键时刻,道岔和基本轨密贴不上。如果此问题不迅速解决,将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站在一旁的路局、分局领导个个充满了焦急的目光。电务部门要求工务重新打开拆岔机联动杆部分拆开检查,只见陈瑛一个箭步冲上去说:我来看看!他两次钻进道岔下面,用手触摸发现道岔联接杆和轨枕间有异物,挡住尖轨,陈瑛三两下就排除了故障。周围焦急的路局、分局和段上领导都向陈瑛投来赞目光。纷纷称赞:这位工长真行!
有人说,干工务的是“傻、大、笨、粗”,能抡洋镐就行,可陈瑛却不这样认为。这几年,他看到铁路现代化进程实在太快,工务段也相继引进了很多先进的养路机械,他就暗下决心多学点科技知识,更好地干好本职工作。在陈瑛的工具包里,一本厚厚的学习笔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里面写着大量的数据,画了许多半径曲线图和很多计算公式。由于陈瑛的刻苦好学,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成为工务段无人不晓的“七十二能”。电焊、气割、机修及电工,大修队各类机具的维修保养等活没有他干不了的。1994年,段上破例直接把他从工人提升为工长。这些年,大修队不管有什么紧急的抢修、抢险任务,只要陈瑛在场,队上领导就像吃了“定心丸”。每次遇到技术难题,陈瑛总能手到病除。
“一个人,当你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贡献,为人类创造价值的时候,你的生活才充实,才富有意义,你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陈瑛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个工人家庭,对待他人充满着朴素的情感。1973年,在他们当时的高中毕业班中唯有品学兼优的他,被分配到西安工务段工作,其余的同学都去了“三线”。陈瑛为人真诚善良,在队上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无论是谁遇到了困难,只要让他知道总是千方百计的帮助解决。职工牛治家的女儿因脑病需要2万元手术费,陈瑛听说后,就及时给队上汇报情况,并建议给牛治家捐款资助。第一个拿出200元,在他的带动下,队上职工你10元、我20元,很快给牛治家捐款7千元,帮助其度过了难关。职工马迎春和爱人发生矛盾,发展到闹离婚的地步。小马一度思想负担很重,上班不安心。陈瑛听说后,放弃休息时间,几次找小马夫妇调解矛盾,终于使小俩口破涕为笑。小马给工友们说:“咱陈工长为我们俩口子把嘴都磨破了,就凭他这份真心,我俩再不和好,可真对不起工长啊!”
采访中,张天林这位来自四川的民工队长深情地说:“陈工长是个大好人,他对待我们民工就像亲兄弟一样。”1996年,民工队的活比较少,没有挣下钱,他们连日常的生活费用都没钱支付了,当时队上的资金也周转不开,陈工长知道情况后,二话没说就把自己家中的储蓄取出了3000元,解决了民工队的燃眉之急。像这样的事情每年都要有好几次。每到年底民工队总过意不去,就想给陈工长送点钱物表达谢意,但陈工长总是严厉的说:“你们远离家乡和亲人,长年在外为铁路建设服务,挣几个钱多不容易啊!今后再这样我可要处分你们了。”陈瑛的话使大家心服口服。大家也从心眼里更敬重他。
别人有困难,陈瑛慷慨解囊。工作上的事再小,陈瑛看成是大事、特事。而他对待家庭、对待亲人却不是这样。当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到陈瑛家里采访时,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更令我们震撼——
陈瑛的妻子张杰是西安标准件二厂的干部,由于工厂生产不景气,早就停工在家,每月没有分文的收入。她操着浓浓的东北口音告诉我们:和陈瑛结婚快20年了,可以说他把毕生都交给了单位,交给了他热爱的工地。这些年来孩子什么时候升的初中,怎样考上了西安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中火箭班,他根本不管不问。我经常问他,陈瑛,你的工作太苦了,一个月在家待不了几天图的啥?他总说,大修队就是这样的工作性质,干部职工都是这样干的。而我又是党员、又是工长,咱不身先士卒去带着伙计们去干,怎么能行呢!陈妻伤心地接着说:我们家两次被盗,他都不在家。今年4月25日,他当时在赤水换枕。半夜4点,我和女儿在小房子睡,隐隐约约听见大房子有动静,把我们娘俩吓得缩成一团。等小偷离开时,我女儿哭着给陈瑛打电话说:“爸呀,你快回来吧,家里来了盗贼,我们快吓死了”。陈瑛说:“东西已经偷了,只要人安全就好,爸爸正在‘天窗点’干活,过几天才能回去”。一周后,陈瑛回到家把门窗加固了一下,就又匆匆回工地了。
采访时,陈瑛家阳台上堆放的一摞摞旧地板砖引起我们的注意。陈妻无奈的告诉我们说:10年前,我给陈瑛说,街坊邻居都在装修,我们虽然住的小,也简单的收拾收拾吧。陈瑛爽快的答应后就买了能铺20平方米的地板砖,结果一放就是10年。我和女儿很生气多次问他,啥时候你能有时间把地板砖铺了,他总是嘿嘿一笑说:等工地的活完了,我就亲自干!可是现在他……说到这里陈妻眼眶涌满了泪水。
也许,在妻子眼里,他不是个“好丈夫”、在孩子面前,他不是称职的“好父亲”。但他是打掉的牙齿往肚子咽,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陈妻说: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在单位吃苦、受累从不给家里人说,女儿有时候看到她爸爸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特别心疼难过。前年冬天,他在华县施工中把左手的中指都给砸断了,他告诉我们只是受了一点轻伤,直到最后那个指头长成了弯曲型,我们才知道内情。
陈瑛真的走了,他走得那样匆匆;走得如此壮丽,他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灞河作证,曾经有一个不朽的灵魂在那里书写了最壮丽的人生画卷!
(李长城 熊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