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8月21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再读陕北 也说“清高” 沈冰比肩王小丫 诸葛亮识人用“七观” 篆刻 广告 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4

再读陕北

□文/李红

曾经在关中平原上做有一梦,梦见了陕北……

梦好美——陕北竟是一部书!一部经年的充满诱惑的书。

六月酷日骄阳,挡不住对陕北的向往,挡不住对陕北的情深意长,终成陕北之行。

陕北是一部书。翻开一页,探究这里有一方怎样的土地。黄土高原,人烟稀少,历史上曾有描述陕北风情的“七笔勾”,最残酷的一句莫过于“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看法虽然有些偏颇,却至少说明了陕北地域的偏僻。但就是在这圣人布道偏遗漏的地方却崛起了中华民族的铁脊梁:揭竿而起的李自成、张献忠,革命先行者魏野畴、李子洲,它更孕育了周总理诗言的“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这便是陕北,遍地黄土,遍地黄沙,更是遍地英雄。这就是陕北,英雄倍出的陕北,勇敢无畏的陕北。

陕北是一部书。翻开又一页,这儿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老区人民用小米饭、南瓜汤象母亲用干瘪的乳头滋养嗷嗷待哺的孩子那样,救活了长途跋涉的红军亲人。枣园低矮的窑洞,杨家岭彻夜的灯光,曾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寄托,是热血青年矢志追求与向往的地方。1947年,蒋介石、胡宗南部以数十万兵力对我红军驻地延安和陕北解放区发动进攻。党中央、毛主席为诱敌深入,决定撤离延安。行前,主席深情地说道:“长征后,我党像小孩子生了一场大病一样,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我们恢复了元气,在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怎么能离开他们……”听听,革命领袖对陕北山山水水的眷恋与感激之情,怎不使人心动!陕北人是朴实的,朴实得就象他们脚下的黄土。他们用供给粮草、挑水做饭、救护伤员、做衣做鞋的行动支援着中国革命。诚如彭老总所说:陕北是一个穷地方,但它是我们铁打的江山。这里的150万人民就是150万战斗员,这个“兵力优势”是敌人永远赶不上的。这就是陕北,红色的陕北,革命的陕北,默默奉献着的陕北。

陕北是一部书。翻开一页又一页,这里的女子如山花烂漫,这里的汉子更是柔情千般。听听,“哥哥拉着妹妹的手,深情唱着信天游……”多么随意,多么深情。贫瘠的土地滋养出妖娆多姿的米脂婆姨、勇猛无比的绥德大汉。遍地山花,遍地歌,更有遍地多情的好男好女。这就是陕北,一个充满激情,极富感情的陕北。

陕北是一部书,阅之不尽,览之不尽。掩卷深思,昔日遍地黄土,如今遍地石油、遍地矿藏。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已不再是陕北的象征,信天游已变成了新调调,黄土高塬崛起了一个新陕北。诚想,再过几年,绿树红花掩映着宝塔山,蓝天白云下流淌着延河水。文明富有将慰藉这个革命的圣地、革命的人民。那时陕北更是一部内容丰富,装帧时尚的书。

那时,我会三读陕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