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与扇文化
□文/袁小雷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说:“玉明扇,舜作也”。此说虽不完全可信,但是西周时确实已经有了“仪仗扇”。是作为帝王“示威仪”的饰品。到了秦汉之际,扇子的功用逐渐完善,具有了纳凉、障目、蔽尘、仪仗、装饰等作用。除仪仗之外,这些功能至今还在发挥。
扇子的品类很多,从材质上分有竹扇、蒲扇、草扇、羽扇、藤扇、绢扇、象牙扇、纸扇、檀木扇等;以产地闻名的有杭扇、川扇、吴扇、宁扇、粤扇等,不同风格,各领风骚。
扇子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好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寄寓情怀。中国画中的山水楼阁、人物风情、花鸟虫鱼、乃至民风民俗皆可题入这幅不盈尺的扇面中。三国时,名士杨修为曹操画扇,无意中将一滴墨点落在扇面上,杨修急中生智,就势将墨点画成了一只苍蝇,曹操看了,竟误以为是真苍蝇而用手去拍打。《晋书·王羲之传》记有一则王羲之为卖扇老妇题扇,结果扇竟卖一空的故事。今绍兴城内有座“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到了宋代,画扇、卖扇、藏扇、玩扇遂成一种风气。我们每每在传统戏曲中看到文人学士手中都少不了一柄折扇,而小姐淑女往往都手捏一把团扇、便是这种风气的反映。
在古代,扇子的持用也反映了一个的的身份和地位。团扇因其形态和质地,更因汉代女诗人班捷妤咏团扇的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筒中,恩情中道绝”而成为闺中之人的钟情之物。因此,唐代诗人王建又写下了“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的佳句。而文人墨客的持扇,并互相题扇、赠扇,则多半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风雅。羽扇在古代多为世外的高人方士所握。三国时诸葛孔明初为隐士,后出山辅佐刘备,终日持一把羽扇,运筹帷幄,传为千古佳话。至于广大的庶民百姓,则更多看中扇子的纳凉功能,选择使用大众化的纸扇、蒲扇等。
随着历史的沿革,扇子的适用功能也在逐步消失,成为一种单纯的工艺品,被人们用来装点居室或馈赠佳友,或用来健身强体,“木兰扇”、“太极扇”成了老年人晨练的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