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生巧慧
□文/王登高 朱文革 关键
我国汉朝书法家王羲之专心练字入了迷,边练边吃馍蘸蒜汁,等他妻子进来一看,他满嘴乌黑,原来,王羲之蘸的是墨汁。英国科学家牛顿边思考问题边煮鸡蛋,开锅一看,竟然煮的是怀表。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从实验室出来居然搞不清自己在哪里。打电话询问家人,当家人告诉他位置并让他快回家,可是他连回家的路也想不起了,不得不让家人将他接回去。在学习、学术、科研等活动中着迷的趣事时有发生,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专注,即专心致志于一件事情上,它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体现。
那么什么是注意力呢?心理学这样定义“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集中。一个人进行某项活动要取得成效,离不开注意力。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注意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不进去。注意力高度集中某一问题,达到专注境界时,精力充沛,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容易触发灵感,形成突破。这同用兵打仗一样,集中优势兵力于某一区域歼灭敌人,就容易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另外,专注有益于健康,专注于某一活动时,思想杂念少,什么烦恼、忧愁、痛苦等全抛到九霄云外,避免了不良情绪对人的侵袭。再之,专注容易成才,古语云:“书痴者文必工,技痴者艺必良。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成功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纵观历史上取得成就的名人,虽然其中不乏特殊的天才,但大部分都是以忘我的专注投身于他们所喜爱的事业,以勤奋和汗水浇灌出了成功的花朵。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专注于发明,才成就了他发明大王的功业。鲁迅先生说:我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鲁迅先生正因为专注于学问,才奠定了在中国文坛的特殊地位。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因有隆中专注于学问的经历,奠定了博学多才、足智多谋的根基,一生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我国历代劳动人民誉为智慧的“化身”。他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忠告后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揭示了树立远大志向和专注学问对于成才的重要性。一切的先贤以他们的智慧和功业向我们揭示:专注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东方智慧学特别强调定能生慧。直接明示了专注是产生智慧的前提。没有专注,没有聪敏才智的凝结,就不能深入学问。对于一切都是浅尝辄止,就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
江主席在去年“七一”讲话中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强烈呼唤创新。而要创新,自始至终离不开专注这种心理过程的参与,离不开知识、学问、经验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没有这种厚积的基础,创新就成了梦中呓语,不切实际,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创新。创新活动的成功常出现在灵感、启示、顿悟出现之后,而专注是产生这些智慧火花的先决条件。所以创新需要专注,为了真正具备创新的素质,让我们从培养专注开始。